川网新闻·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施以来,两地“牵手”互动频频,政府、企业,各个领域都在“中国第四极”的打造中积极谋求合作,助推“双圈”繁荣。据统计,川渝两地高校有204所高校,科研人员8.6万余人,作为两地发展的一支巨大力量,高校又当如何为双城经济圈做贡献呢?1月17日,川网新闻·四川发布记者采访了四川省政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分党组成员,四川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丁任重。
丁任重说,首先要把成渝地区高校联盟做实做强。2020年5月份,由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牵头,川渝两地20所高校成立了川渝地区高校联盟。他认为,高校应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在双一流建设、学科点布局方面、科研设备增设,以及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和高端人才方面等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对川渝地区高校的支持。
同时,高校要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体系的发展和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装备制造业是重中之重,以重庆大学机械专业学科为龙头,联合川渝两地高校装备制造业提供转型升级服务。又如:西南地区水电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新能源的开发中,四川大学可以把核能专业、水利水电专业等学科联合,带领川渝两地的重庆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为川渝两地的新能源开发做贡献。
“高新技术产业是川渝两地重头戏之一。”丁任重还谈到,高校可以电子科技大学信息通讯学科为龙头,联合重庆邮电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共同为两地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川渝两地众多高铁建设项目开工,西南交通大学应当发挥学科优势作用,联合重庆交通大学高校为交通市基础设施建设服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提出,要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科作为全国第一,应当联合两地的高校如重庆工商大学等,发挥金融学科优势,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服务。”丁任重说,还能以西南大学农学学科为龙头,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等,主动服务成渝地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如此这般,两地高校将真正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把握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在发展中贡献高校力量,也为学科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川网新闻·四川发布记者 周俐君 李丹 杨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