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博物馆240件文物运抵三星堆 9月26日讲述南方丝绸之路“人神史话”

2018-09-20 22:40:33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9月20日,来自南方丝绸之路沿线的云南省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凉山州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六馆从商到汉的精品文物共240件(套)运送至三星堆博物馆。文物点交后,《人与神──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进入紧张的布展期,并将于9月26日至12月26日,在三星堆博物馆与公众见面。

南方丝绸之路古称“蜀身毒道”,以成都平原为起点,经云南,入缅甸,抵印度,直通中亚和西亚。其支线牂柯道,通过红水河,黔江、西江水路,经贵州、广西抵达广州而至南海。另有一条支线通过礼社江、元江、红河水路,出云南抵达越南而至中南半岛。

近几十年来,南方丝绸之路沿途历史遗迹与出土文物可谓灿若星辰。其中,先秦至汉代文物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并深刻反映出南丝路诸古文化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上的传播、互动、传承和创新,尤其是人物与神灵图像以及与之相关的文物,赋形独特、内涵深厚。

为集中展示南丝路沿线西南各族的文化交流、凝聚与发展,9月26日至12月26日,来自南方丝绸之路沿线的云南省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凉山州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六馆从商到汉共240件(套)精品文物将在三星堆博物馆展出。

此次《人与神──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从“人”与“神”的角度切入,择取古蜀国秘宝和西南夷中颇具代表性的笮人遗珍、古滇国重器,时代跨度为商代至汉代,文物品类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以法器、祭祀重器、巫师、人物造像为主,兼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器类。展出文物包括蛇蛙铜俎、三女背水铜杖首、纺织场面铜贮贝器、西汉持伞铜跪俑、广南铜鼓、跪坐石人象等国宝重器及数量庞大的各类兵器、鲜见的宗教法器、独特的乐器、名目繁多的装饰品和各形各式的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品。

透过琳琅满目风格各异的文物,展现南方丝绸之路上古蜀、古笮、古滇旖旎瑰丽的民族风情,揭示古代西南地区神话传说之史实素地及不同文明、信仰、民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文化互动之历史事实。

附:重点器物介绍

蛇蛙铜俎(凉山州博物馆藏)

这件器具平面呈长方形,俎面上有两个相背而向的昂起蛇头,蛇口中各衔一鱼,蛇身盘桓于俎的中部。俎的四周边缘有头尾相连的32只立体的蹲蛙。俎本为切肉用的几案,但这么精美,当时的人也不舍得拿来切菜吧?所以,它的真实用途是祭祀时放祭品的器具。

三女背水杖首(凉山州博物馆藏)

通长16.7厘米,首部为三名少女呈“品”字形对立,三人服饰相同,都头戴尖顶小帽,上身着紧身衣,下着齐膝筒裙,裙上有刺绣花纹。三少女各背一水罐,相向张口,做讴歌状。专家认为,该器物对研究盐源青铜时代的居民形象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群神秘的居民第一次有了清晰的模样。

纺织场面铜贮贝器(江川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通高47.5,盖径23.9厘米,此贮贝器饰有弦纹、锯齿纹、云雷纹等。器盖上共铸有十人组成纺织场面,十人皆为女性,正中一鎏金人物双手抚膝高居一铜鼓之上,一人捧食盒跪其左侧,另一人执伞跪其后方,还有一人跪其前方,似正在被训斥或责骂。周围有两人低头绕线,其余四人低头用“腰机”亦称“踞织机”织布。此器真实表现滇国纺织活动及滇人对纺织工具的运用。

跪坐石人像(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古蜀国石跪人像的发型颇为特别,类似现代所谓“中分”造型,其脑后部并有发辫垂至腰间。关于其身份有奴隶、战俘及祈雨巫师等几种观点。不论如何,藉此也可窥古蜀发型文化之一斑。

广南铜鼓(云南省博物馆藏)

高46、面径68.5、足径84厘米,该铜鼓饰太阳纹、羽人竞渡纹、牛纹、鸟纹、舞蹈纹等,简洁流畅而富有动态美。器身所饰羽人竞渡纹似记录一场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船上的巫师、划桨者、掌舵者等各行其事,繁而有序。四艘船绕铜鼓按顺时针方向环行。该鼓铸工精良,造型大方,规整如新,代表了石寨山型铜鼓工艺的最高成就。

西汉执伞跪坐俑(昆明市博物馆藏)

俑高56.2厘米,伞盖直径35.3厘米,俑为男身,俑曲双膝跪坐于足部,双臂前曲,双手作握物状,上下相叠于前胸。面部五官清晰,头顶束1螺髻,身着左衽半袖短衣,腰束宽带,腿外侧配1宽从短剑,后腰部向上凸起成驼背状。跪俑发丝、衣纹清晰流畅。跪俑所持伞盖为圆形拱顶,盖沿垂挂30余枚钟状铜铃。伞盖以长圆柱铜管为伞柄,伞柄可插于跪俑握拳中。(图片由三星堆博物馆提供)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卢成 

编辑:彭宛聆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