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日 广元朝天区表彰脱贫路上的“最美”

2018-10-18 11:08:29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0月17日,我国第五个扶贫日。当天,以“决胜脱贫摘帽 携手共建小康”为主题的朝天区2018年扶贫日主题大会召开,揭晓并表彰了“十佳脱贫示范户”“十大最美扶贫人”。

扶贫路上,涌现出不少先进个人,其中还有不少“巾帼英雄”,“十大最美扶贫人”蔺丽萍便是其中之一。蔺丽萍是上世纪80年代的高中生,骨子里一向要强的她,走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2003年,蔺丽萍开始经营干果批发零售,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乡亲们难以找到销路的核桃,再设法转卖出去,受到乡亲们赞誉。从此,蔺丽萍与核桃接下不解之缘。2008年,她在宣河镇成立了宣河核桃专业合作社,与市内外食品加工企业签订产品收购保护协议,进行核桃精深加工销售。同时,流转核桃林地100余亩,建起了高枝嫁接基地,对2000多株核桃树进行了品种改良。通过技术改良,这些核桃从嫁接到挂果缩短了2年,单株产量提高了5—10公斤,产品均价每斤提高了2—4元,平均每亩核桃增收1000元以上。如今,该专合社已成为宣河镇核桃产品开发的龙头,也是全镇核桃产业科技推广、技术培训、产品研发的试验示范基地,正带领乡亲们在脱贫本康的路上大步前进。

“十佳脱贫示范户”袁开强是花石乡盘龙村土生土长居民,成家后一直在外务工,靠着他勤劳的双手,一家子过得还算红火。不料,2012年,母亲中风,父亲病重离世,妻子弃家出走,2014年,女儿又被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一系列的变故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小家庭变得支离破碎。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和女儿,袁开强不能外出务工,家里便断了经济来源。面对贫穷和家庭现状,袁开强改变思路,打算靠山吃山,在50亩山林里做文章。打定主意后,他先后到陕西宁强县、青川县等地学习,通过小额扶贫信贷筹集到3万元资金搞起了食用菌栽植,建棚、备料、接种,通过两年的努力,袁开强从一个食用菌种植“门外汉”逐渐成为了行家里手。2017年,2.5万袋的首批食用菌走向了市场,实现收入10余万元。收益不错的食用菌产业,让袁开强更加坚定了发展产业的信心,2018年,又投入了2万多元,发展了袋料香菇7000袋和椴木香菇2000多椴,成了村里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在袁开强的带动下,盘龙村家家户户都发展起了菌类产业,今年全村有食用菌38万椴(袋),预计实现产值150余万元,袋料香菇、椴木香菇、袋料平菇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一人富不算富裕,带领大家都富起来才算真的富裕。”袁开强说。

时代造就英雄,平凡成就最美。在朝天区脱贫攻坚的各战区战场,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凝聚形成全区上下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大会上,还举行了“扶贫日”集中捐赠仪式,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区内外社会组织、企业家和爱心人士积极响应,踊跃捐助。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区累计收到各类扶贫捐赠达6490.7万元。其中,省市联系帮扶部门捐赠物资及现金共计1446万元,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各界力量捐赠物资及现金3545万元;区级部门和乡镇捐赠物资和现金共计743万元;社会力量捐赠物资和现金共计737.25万元;通过社会扶贫网对接贫困群众需求868人次,累计捐赠物资及现金19.45万元。

近年来,朝天区坚持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指引,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大力实施“1+4+11+N”脱贫攻坚总体方略,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2017年底,该区实现37个贫困村退出、20535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62%。

2018年,是朝天脱贫摘帽之年。该区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扶贫思想和省委彭清华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两个确保”“两个稳定”和“两个满意”目标,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下绣花之功,全面吹响高质量脱贫摘帽冲锋号。截至目前,该区“乡三有”、贫困村“一低五有”和今年计划脱贫人口“一超六有”全面达标,正对标补短、全面提升。

鄢怀林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余东

编辑:彭宛聆

审核:何晓凤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