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梧桐村的产业振兴之路

2019-05-17 17:06: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青翠的大山高耸入云,鸟鸣和着溪水声,显得格外幽静;山脚逼窄的沟谷边,零散的住着农家,房前屋后仅有的小地块里,依形就势填满了大大小小的黑色大棚。5月15日,这是记者走进朝天区花石乡梧桐村看到的情景。

梧桐村与陕西省宁强县广坪镇接壤,村里地广人稀、山大林密,森林覆盖率高达98%,是该区最偏远的村子之一。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梧桐村人靠勤劳的双手,铺就出一条靠山吃山的产业振兴之路。

△朝天区梧桐村村民采摘早“醒“的香菇

不屈不挠,誓向大山找出路

“头上巴掌大个天,脚下土地二指宽。一年到头累断气,饿得脖子麻杆细。”在谈及村里人以前的生活状况时,梧桐村党支部书记杨学忠感慨不已。

他介绍,由于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等自然条件限制,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全村人都靠种地维持生计。“全靠天吃饭,粮食亩产不足300斤,年产值100多元,家家户户过得都很艰难。”

穷则思变,九十年代中期,不愿再过穷日子的村里人,对漫山的森林资源动起了“歪脑筋”,尝试着在山林里试种木耳和椴木香菇。

“那也是靠天吃饭,效益不太明显。”杨学忠说,那时,大家在树林里种香菇,温度湿度无法调控,香菇品质难以保证,特别是遇上阴雨天,投入大量劳动力从深山运出的鲜菇,因没有烘干设备最终只能倒掉。

2000年,该村引进香菇袋料种植技术,由于缺乏系统技术指导和市场价格下跌,当年30多户种植户全部亏本。

千难万难,难不倒梧桐村倔强的庄稼汉。经历了失败的教训,第二年,不甘失败的4户农户痛定思痛,聘请了河南西峡县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授种植技术,砸锅卖铁继续试种。

正是梧桐村人的坚持,通过几年的发展,该村也从远近闻名的穷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香菇专业村”。

△村民为袋料香菇扎孔,保证菌体供氧。

村民职业化,唱响香菇致富经

“接下来的几年,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到2014年种植规模达到最高峰。”攀谈间,杨学忠干瘦的脸上绽开了朵朵笑容。他介绍,随着香菇种植技术的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香菇种植的行列,到2014年,全村90%农户成为职业香菇种植户,生产规模达170万袋,鲜菇产量2000多吨,年人均香菇纯收入超2万元。

“最近,全国香菇市场行情持续回升,我得加紧备货,随时准备发往河南、重庆等地。”在杨鑫春家,他正将从农户手中收购的一袋袋香菇进行分选和包装。当问及如何掌握市场行情时,杨鑫春打开了几个微信公众号。记者看到,当天全国鲜菇零售价格5.5至6元,干菇通货价格……

随着该村香菇产业不断壮大,杨鑫春开始了转型,从职业种植户变身成为职业经纪人,从事起干香菇的收购和销售。像他这样从事收购和销售的还有村民张正林。

在张正林的大棚里,只见他将层架上的香菇袋料一一翻动。他介绍,鲜菇市场行情波动快,为了更好的指导村里香菇的上市时间,他每年都还种植2万多袋香菇。目前,根据市场价格走势和经验,他预测两周后,全国鲜香菇市场价格将再次上涨。通过及时的翻动“醒菇”和温度湿度调控,到时,村里的鲜菇将大量走上成都、巴中、南充等省内城市市民餐桌。

而63岁的李泽方,通过刻意延后种植,管理上尽量控制较低温度等措施,他家香菇既避开了夏菇集中上市高峰,又在冬菇上市之前,到时也能卖个好价钱。

△村民正在查看金耳长势

固本立新,振兴路上布新局

“近两年,村里香菇种植总量越来越趋于科学和稳定,每年保持在70万袋左右。”杨学忠介绍,根据多年种植、销售数据分析,梧桐村香菇种植极限总量150万袋,富起来的村里人敏锐地发现,如果长期过度保持极限生产,既会影响生态环境,还会面临销售难题。

那么,种植总量的减少,对这个香菇专业村来说,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转型升级、开拓新路是产业振兴的必然选择。”杨学忠介绍,村里坚持把香菇产业作为核心支柱产业,加快引进更先进的香菇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持续做强做优。2018年,村里建起了香菇冷库,通过预冷处理可提高香菇的保存时间和运输能力,村里的鲜香菇实现了跨省销售;建成了梧桐村食用菌分拣包装购销中心,通过线上营销,让村里的香菇、木耳等更多山货走得更远。

“金耳和香菇的种植技术差不多,去年我就开始转型了。”在梁国仁家的大棚里,记者看到的不再是袋料香菇,整齐排列的根根椴木上开出朵朵金黄的“小花”,梁国仁夫妇将成熟的金耳割下,经过烘干处理后,每斤能买到100元。“种植金耳劳动力投入更少、效益更高,今年,全村金耳种植已超6万椴。”

行走在村里,杨学忠说,要实现乡村振兴,山里人还得走靠山吃山的路子。2015年以来,凭借村里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该村引导群众合理利用撂荒土地发展中药材种植,目前,该村70%以上农户发展起重楼等中药材产业,到2020年,可实现产值100万元以上。

“深山出好药!药材种植将是我们今后大力发展的方向。”杨学忠介绍,通过前期试种和送检,村里种出的药材品质高、品相好。目前,该村正与中国农业研究院合作,利用农户撂荒土地,通过公司提供种源和技术,农户生产加工,公司保底回收的合作模式,大力发展柴胡、黄精、党参等中药材,不断培育新产业,让群众抗风险能力更强,增收路子更广。

张玉伟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余东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