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018年,一部热播电视剧《大江大河》,勾勒出改革开放中各个群体跌宕起伏的奋斗群像。其中“大老粗雷东宝”带头办砖厂,为农村集体经济掘来“第一桶金”的桥段,令观众印象深刻。而在广元市剑阁县的东宝镇,就有这样一位“东宝”书记,鼓励外出打工青年返乡创业,带领乡民垦荒种果树、养殖生猪、发展贡米,带领乡民走上产业发展之路。据该镇党委书记王清平介绍,后期,乡里还要发展自己的气调保鲜库、分拣包装厂,未来的东宝镇一派忙碌而繁华的景象已经铺展开来。
“见效益了!今年女皇李开始试挂果,预计可产10万公斤以上,产值可达100多万元!”6月26日,王清平带领记者查看了乡里的水果产业,一脸自豪的告诉记者。
东宝镇位于两市(广元、绵阳)三县(剑阁、梓潼、江油)交界处,因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村民主要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2017年,该镇引进龙头企业,利用残次林改造、撂荒土地种植剑柑、女皇李7300余亩。
虽已是广东一公司的分厂厂长,48岁的胡成军一回家就被村民选为长梁村村主任,自己种了50亩,还带动全村村民种植2200多亩;退伍军人叶代军回到家乡,自己种植300多亩,今年将扩大到700亩以上……听说家乡要发展果园,在外务工的成功人士们也纷纷返家,“开着宝马种土地。” 至今,已有18名成功人士反哺故里,成为当地水果种植大户,而在他们的带动下,全镇就有1000多户村民也在房前屋后种上了水果。
撂荒土地,每亩流转费300元,每年上涨100元,直到600元一亩;残次林改造后的土地,每亩150元,每年上涨100元,直到500元一亩。“可比种庄稼收入多多了!” 70岁的长梁村8组村民伍元国与爱人同30多名留守老人一道,正在园区除草。“种庄稼要看天吃饭,不亏就不错了。孩子们都在外务工,我们年纪又大,家里原来有8亩多土地全部都撂荒了。”现在,他流转土地,每年收益就有3000多元,买口粮足足有余;而在园区务工,夫妇俩一年又有2万多元收入,零花钱更是“撑破腰包”。
“今年只是部分试挂果,果园每亩一年需要3个工,大量投产后,每亩需要6个工。”果园的建设,让东宝镇留守老人“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
明年,女皇李产量可达150万斤,剑柑100万斤;后年,女皇李产量可达300万斤,剑柑300万斤。如此大规模的水果种植,销售咋办?“这个还真不愁,我们引进的龙头企业本来就有着庞大的销售体系。而且销售主要靠的是水果的品质和规模,我们这里无污染,经省农科院实地检测,空气、土壤极其适宜水果生长,而且剑柑是选用的进口品种,女皇李选用的更是市场畅销的脆红李、蜂糖李,采用的是全部有机化种植。去年我们就注册了统一的品牌,今年又通过了出口基地备案和样品送检,目前成都、广元海关已经对东宝镇进行了水果出口基地注册备案,今年7月第一批女皇李就将出口到新加坡,明年我们还将陆续出口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等国。”
水果大量成熟后,如此多的水果的保存又成了困扰王清平的一大难题。王清平介绍,村集体一期800吨气调保鲜库及配套的分选包装车间即将开工建设,二期400吨气调保鲜库也正在洽谈中。“我们既卖果,还要卖花!明年三月的首届李花节也列入镇政府工作计划”……昔日的荒坡荒山,如今已真正成了“金山银山”。
东宝镇一直有养殖生猪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该镇每年出栏的生猪都要比临近乡镇量大的多。看到了这一优势,几年前,王清平就号召各村建起了村集体养殖场,预计全镇的生猪出栏能达到6万头。
东宝镇土地肥沃、植被丰茂,是传承千年的贡米文化之乡,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江油县志》记载:东宝产出的皇室“贡米”,明、清年年进贡朝廷。
2015年,在广东工作的90后大学生邓小燕返回家乡东宝镇,刚回村不久,邓小燕望着一亩亩金黄的稻田,想出了点子。她立马发动村民尝试用省农科院选育的水稻良种,镇上一边为她协调贷款担保基金,争取了20万元的无息担保,一边发动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一些村民总算同意小面积尝试──2016年,全村初次试种了100亩良种水稻。
当年秋天,村里的新米总算如期上市了。“每公斤卖到了12元,品相好的能卖到30多元!”尝到甜头的邓小燕注册了“东宝贡米”商标,很多村民也主动要求参与进来。王清平告诉记者,2016年镇里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时,就制定了一万亩优质水稻的规划,未来的东宝镇是实至名归的“鱼米之乡”。
东宝贡米、剑柑、女皇李、生态猪……小小的边陲小镇,在“东宝书记”王清平的带领下,正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