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首被赞为“千古咏中秋第一”的《水调歌头》来自眉山大文豪──苏东坡。东坡之后再无东坡,是何宝地孕育出如此生命巨人一般的存在?央视系列纪录片《我们的节日》走进眉山,解读东坡文化,感受苏东坡眼中的中秋节。7月17日,摄制组前往眉山市三苏祠取景拍摄。在这档时长90分钟的节目中,将有20分钟属于四川眉山。该节目将于9月13日中秋节当天在央视10套科教频道播出。
近年来,我省各市(州)广泛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产生良好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响亮品牌。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节日,省委宣传部协调邀请了中央电视台《我们的节日》重点节目组到眉山三苏祠,拍摄制作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我们的节日.2019中秋》特别节目。
△采访执行总导演乔森
据该节目组执行总导演乔森介绍,纪录片《我们的节日》为央视重点项目,已创办多年,通过讲述普通百姓的节日故事,宣扬和振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此次经过两个多月的线索收集和筛选,最终敲定拍摄地之一──四川眉山。今年的中秋特辑采用4K超高清拍摄技术,以团圆和乡愁为主题,分为颂月、品秋、庆节三个篇章,在全国8个城市,挑选9位普通百姓,讲述他们的中秋故事。其中,有两个人物故事出自眉山,分别是三苏祠讲解员李晓苹和龙眼酥糕点师叶智的故事。
△李老师解说中
李晓苹,三苏祠的一名资深解说员,有着将近四十年的讲解经历,在黛瓦朱墙的三苏祠里,年近七旬的她,每天仍要为众多游客做讲解服务。“江油是我的故乡,我在李白纪念馆为游客讲了20年的李白。退休后来到眉山,在三苏祠做讲解到今年已经16年了,眉山是我的第二故乡。十几年来,虽然我自己在中秋节与家人团圆的时刻寥寥无几,但我没有觉得遗憾。能够为全国各地来此怀念苏东坡的人讲解,让他们更了解东坡文化,让他们的团圆更圆满,我觉得是值得的。”离家千里,只为他人“颂月”。乔森导演表示,李老师的故事以及她口中的苏东坡和诗词是最适合开篇《颂月》版块的内容。在苏东坡一生的三千多首诗词中,“明月”一词出现了100余次,“月”出现的频率更是高达1059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月亮诗人。正是因为这样,中秋节对于眉山人而言,更是一次与苏东坡一同颂月的节日。
△李晓苹拍摄现场
叶智,一位制作龙眼酥的糕点师,每逢中秋之际,便是他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日子。在眉山,有一种名为“龙眼酥”的小食一直占着主导地位,是眉山人的月饼。在宋代其实已经出现了最早的龙眼酥,苏东坡有首名为《月饼》的诗中写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眉山人揣摩个中滋味,创造出眉山小食“龙眼酥”,一直延续至今。“诗”与“食”,是苏东坡一生不可缺失的两部分,他一生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写了近400首饮食诗。乔森导演表示,“提到‘品秋’,提到美食与中秋诗词的结合,眉山除了龙眼酥,别无二选。”据乔森介绍,叶智和他的龙眼酥故事将出现在节目第二篇章《品秋》中。
△乔导与李老师探讨拍摄内容
乔森导演透露,此次眉山行,节目组感受到了东坡故里的文化底蕴对眉山人的熏陶。对于苏东坡及中秋节,很多眉山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以发扬和传承。
△三苏祠景观
“东坡文化”是眉山的名片,“爱国爱民、实事求是、正直明辨、乐观豁达”是东坡文化精神。此次央视节目《我们的节日》用现代化的媒介去传播和发扬东坡精神,将让这些优秀的文化得以广泛传承,让更多的人熏染到东坡文化,践行东坡精神。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