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今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几天前,一位年青患者虽经重症医学科全力抢救,仍面临不可逆脑损伤的结局,当班医生和护士帮助家属完成了器官捐献的愿望。怀着敬意目送载着患者和家属的救护车向华西器官移植中心疾驰而去。德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茂娟抬头望着天空,默默一数,这是她所在的科室送往华西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第11例患者。
两年前,德阳市人民医院成为华西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供体单位。但在这两年里,王茂娟和她的同事在开展这项工作的道路上经历了太多曲折。由于患者生前并未表达器官捐献的愿望或进行志愿登记,家属在最后时刻会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王茂娟早就注册登记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她想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现场登记 42人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其中35名医务人员
8月16日上午8点半,德阳市人民医院门诊广场,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及华西器官移植中心专家团队现场答疑解惑,耐心地给广大市民讲解器官捐献流程、登记途径以及捐献许可条件等相关知识。前来咨询的医护人员和热心市民络绎不绝,十几岁的学生、年迈的老人、抽空赶来的医务人员,在详细了解器官捐献有关事宜后,有的现场行动起来对路人进行宣讲,有的经过深思熟虑登记加入志愿者团队。
苟某,大学生,看到活动通知特意过来参加。她说,“新闻报道里时常看到不幸和意外发生,给许多家庭带来无奈和绝望,人总有生老病死,如果在死后还能为世人做些什么,那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王某,农民,现场做了一个决定──将来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把身体功能良好的器官捐赠给需要的人,让生命在世间得到延续,他说“大概,这就是重生吧。”
张某,器官捐献受益者,眼角膜移植术后,当天到医院复查眼睛,被“器官捐献”横幅吸引了过来,向志愿者讲起了她去年接受角膜移植术的过程,她说“感谢眼角膜供体者,让我又重新看见了这个世界,后来我也进行了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希望将来可以把爱心和希望继续传递。”
很多市民路过活动现场,都停下脚步前来咨询。其中登记的志愿者年龄最小的仅有19岁,年龄最大的70多岁。抽空赶来的医院职工告诉王茂娟,“早就想做这件事了,谢谢你让我们在医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登记成为志愿者,让这个庄严而神圣的决定充满了仪式感。”
据悉,当天的公益活动现场有42人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其中35名是医务人员。在微信朋友圈,有医务人员晒出自己的志愿卡,笑称在医师节“领证”了。
恪守初心 以“仁心、博爱、奉献”的医者精神 投身器官捐献工作
8月16日下午两点半,德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和华西医院器官捐献团队策划的公益讲座举行。
“在医师节开展中国器官捐献公益宣传,是为了体现医者‘仁心、博爱、奉献’精神,在整个器官捐献的宣传和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恪守医者初心,传承治病救人、全心奉献的基本理念,要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对捐献者及其家人有崇敬之心。”德阳市人民医院院长麦刚在公益讲座中说。
华西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杨家印在《ICU医生在器官移植MDT中的作用》专题报告中提出,“ICU医生从发现危重症病人潜在器官捐献供体到维护供体,从与患者家属沟通到协助器官获取、处理危重受体、接管术后受体等,均需要恪守医疗本心,对每一位患者和家属负责。”
德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练在《潜在器官功能维护》学术报告中提到,“ICU医务人员参与整个医疗过程,如何平衡供受者之间的医疗利益冲突是面临的一大困难,在死亡状态宣布前后,与家属沟通的方式和技巧很重要,一定要努力提升能力,尽量安慰和减轻患者家属失去至亲的痛苦。”
据悉,自启动器官捐献工作以来,中国人体器官管理中心已有60多万人进行志愿登记,德阳市人民医院作为供体单位已帮助20多名患者完成器官捐献遗愿。
罗娟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