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公布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 这3人与四川有关

2019-12-23 09:38: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日,国家水利部在其官网上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其中大禹、李冰、苏轼等3人是我省启动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后评选出的首批四川历史名人。

大禹

禹,相传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姓姒、名文命,又称大禹、帝禹。大禹治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为夏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相传,禹所在的年代发生了全国规模的特大洪水。《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滔天的洪水使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帝尧先令鲧(禹之父)治理洪水,鲧采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低)”的方法,历时九年未能成功。禹子承父业,受命继续担当治水重任,他总结吸取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前后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禹在治水的同时,还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整理山川名录,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物产制定了贡赋制度。《尚书·禹贡》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这也是对古代中国最早的地理认知。

大禹治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水利工作公而忘私、创新求实的精神。几千年来,大禹治水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图腾之一,在世界范围也有广泛影响。

李冰

李冰(生卒年不详),约公元前256—前250年任蜀郡太守,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家。

李冰任蜀守期间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使成都平原变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除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内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文井江、白木江、洛水、绵水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为四川地区的水利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李冰修建都江堰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理念,通过工程合理布局,以最小的工程量成功解决了分水、引水、泄洪、排沙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治水哲学,都江堰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

苏轼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公元1077年,黄河决澶州曹村,洪水包围徐州城,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领导军民抵御洪水,增筑城墙、修建黄河木岸工程。公元1089年,苏轼任杭州太守期间主持修缮六井,解决杭州居民用水问题;同时率领军民大力疏浚西湖,并将挖出来的葑根、淤泥,筑成一条贯穿西湖的长堤,后人称之为“苏堤”。苏轼在不同任上主持或参与的水利工程不胜枚举,除积极参与治水实践之外,还撰写水利著述《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

苏轼把水利事业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科学治水,为当时水利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