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眉山果农眼中的小康:小葡萄种出新生活 六个“子“换来八百寿

2020-06-12 09:18: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老百姓眼中的小康生活是什么?怎样才算走向了小康?6月11日,由中宣部举办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作为四川省启动仪式分会场,20余家中央、省直媒体记者深入该地探访背后的故事,寻找答案。

“种全国最好的葡萄,过城里人向往的生活!”近年来,彭山区果园村的小葡萄已然发展成为大产业,这句口号也逐渐变成该村的真实写照。十年前,果园村的人均年纯收入约为4800元,虽名为“果园”村,但实际种植果树的农户很少,且不成规模。2008年起,该村干部到全国各地考察适合村民长期创收的产业,最终选定了葡萄产业。如今,该村有320多户农民工返乡种植葡萄,基本上户户都成为了职业果农,人均年纯收入已达3万元。

“现在的老百姓笑了,因为包里多了票子,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党总支书记李永伟笑着说,“吃我们的葡萄,还你八百长寿!我们这里的人都长寿,生双胞胎的也多,就是葡萄吃得多。”

李永伟说,村上原来有50户贫困户,基本都是属于因病因残致贫的,村党支部响应眉山市委、区委的号召,精准扶贫,对他们进行1+1帮扶,不能种植葡萄的,就为他们提供其他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找到致富的道路。每个村民过好了,整个村子才能更好。

据了解,彭山区作为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专项激励计划和省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区县,围绕试点工作,高标准搭建全套制度框架,坚持精准培育、择优认定、多重激励,着力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截至2019年底,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0人,兑现社保补助资金36万元,推动农民身份“传统化”向“职业化”转变,实现新型职业农民领办家庭农场70余家,家庭农场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万元,较全区水平高出25%以上,形成了以新型职业农民为引领,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吸引高学历青年投身农业农村事业的大好局面。

果园村好运来家庭农场农场主、葡萄产业党支部书记张雄便是其中一员。2010年前,张雄还是北京一名IT行业的技术人才,月收入约2万,但忘不掉从小在葡萄园长大的情怀,抵挡不住家乡的召唤,毅然决然地辞去高薪工作,回到故土创业。历经艰辛,如今闯出了一片“葡萄”新天地。

目前,彭山区已形成了以观音街道果园村,公义镇马林村、红旗村为中心的葡萄万亩示范区,葡萄种植面积3万余亩,年产量4.5万吨,产值达4亿元,家庭农场500多户,并组建了“家庭农场联盟”抱团发展,人均增收3万余元。

葡萄产业的大力发展,给百姓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改变。

2010年眉山市实行土地增减双挂钩项目,在果园村修建了第一个农村聚居小区,并以葡萄为原型进行设计,寓意种葡萄树,住“葡萄房”。目前,小区一期已入住农户 370户, 1100余人。小区整洁舒适,邻里和睦。“百姓的腰包鼓了,精神文明也高了。大家都是一个村的,小区采取自治管理,建立了‘自治公约’,大家都很自觉地遵守,我们还有专门调解家长里短的‘均均和事佬’。”李永伟说。

小康是什么?彭山果园村百姓的小康就是六个“子”:种上了好果子,娶上了好妻子,生了个好儿子,买上了好车子,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妍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