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阳县丙乙底村的通乡油路。 胡小平 摄
“要不是这条路,我的土鸡蛋和蔬菜也不会销得这么快。”2018年4月雷波县城通往马湖景区的咽喉──箐口山隧道竣工通车以来,不仅从空间上缩短了G353线的空间距离,更盘活了沿线产业、旅游等发展,成为雷波人民的致富路,马湖乡唐家山小伙苏石批说,去年初,村里成立了土鸡养殖专合社和蔬菜专合社,他通过公开竞聘,成了专合社的管理人员。没有种过蔬菜,苏石批便认真学习,拜师川农大教授,通过微信学习种植技术,每一天都穿梭在大棚里,细心地管理着地里的蔬菜。
“箐口山隧道通车后,我们村的土鸡蛋和蔬菜进驻到了县城里的大型超市,就方便多了。”苏石批经常在马湖和雷波县城之间来回穿梭。
一年多以后,2019年7月,在凉山的北面,小相岭隧道也正式通车,它是越西县连接安宁河流域的主要通道。在越西县中所镇做鲜花生意的邓晓淘,常年要奔波于西昌和越西之间。他说:“我经常来往于越西和西昌之间,从西昌进花卉回来卖。在冬天的时候,开车翻越小相岭很危险。现在隧道通了,冬天开车也没有冰雪路,很安全了。”
小相岭隧道的贯通,绕开了冰雪路段15.15公里,避开冰雪天气180天、大雾天气240天。同时,大大缩短了越西至喜德、冕宁、西昌等县市的时空距离,彻底消除中冕公路冰雪路段行车安全隐患,构筑起了越西融入攀西经济圈的便捷通道,将进一步提升和凸显越西区位优势,为越西加快追赶跨越发展、同步全面小康建设带来新机遇、创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
两条隧道的贯通,带动了产业的发展,这是交通基础助力群众脱贫奔康的两个简单的例子。交通落后一直是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贫困地区长期封闭、贫困的主要根源,没有便捷的交通,资源难以开发、经济难以发展、群众难以摆脱贫困。长期以来交通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国家扶贫政策优先支持的对象,被视为贫困地区实现减贫脱贫的前提条件。
历史:落后的交通造成了凉山的贫穷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南至金沙江,东临云南省,西接甘孜藏族自治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其中11个为深度贫困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达4.2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69%,凉山州也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凉山境内分布着26条活动性断裂条,3条地震断裂带,各类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山高坡陡谷深,72%的面积为高山地貌,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导致凉山经济社会发展极其缓慢,“对面能听声,相见需数日”曾是旧时凉山交通的真实写照,被人们形象的总结为“出门靠走路、过河靠溜索”。直到1941年,为打通抗战川滇缅国际公路,突击修通了乐山至西昌至祥云公路(史称川滇西路),才有了凉山州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川滇西路的战略地位不复存在,到凉山解放时仅有7公里左右的公路勉强维持通行。虽然经过多年持续建设,但到2012年底,凉山仍然仅有213公里高速公路,3个县市通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不足2200公里,占比不足公路总里程的10%;全州612个乡镇和3747个建制村中,仅实现395个乡镇和850个村实现公路通畅,通畅率仅为64.5%和22.7%,其中就有248个建制村没有通公路,全州农村通客车率更低。道路不畅,商贸不旺,2018年四川雅安荥经山体移位,导致G5京昆高速雅西段双向封闭,德昌县桑葚无法外运;盐源县大金河桥限重通行,盐源县优质苹果运送困难;大凉山地区道路不畅,优质乌洋芋等优质农特产品只能用来喂养牲口,优美的自然资源、自然风光“待字闺中”等等。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仍然是制约凉山脱贫攻坚的主要原因,修路成了凉山人最热切的企盼。
奋斗:全力以赴攻克最难的堡垒
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凉山,交通落后不是短时期形成的。历史欠账已经形成,弱鸟先飞,需要采取超常规举措。我州积极向中央和省上汇报争取支持,中央和省级层面坚持扶贫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对接、措施优先落实,各项政策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近年来,国家高速公路车辆购置税补助标准由“十二五”平均占项目总投资的15%提高到28%以上,普通国道由30%提高到50%左右,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提高到平均工程造价的70%以上。
州委、州政府也将交通扶贫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由州委书记任第一指挥长、州长任指挥长、州四大班子相关领导任副指挥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州级交通大会战指挥部,专门解决“疑难杂症”,各县市也相应成立指挥机构;在责任落实上,实行分级负责制,明确国省干线公路建设责任主体是州级人民政府,农村公路建设责任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对交通扶贫项目建设实行“三包干”制度,即县市包干负责征地拆迁、地材及建设环境协调和保通工作,州级相关部门包干负责项目前期要件办理,产权单位包干负责杆线管网拆迁),州委、州政府将项目推进情况、“三包干”落实情况、交通扶贫成效等纳入州对各地各部门的综合目标考核,对参建单位进行信用评价考核,形成州县联动、部门协作、干群参与、社会支持、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
坚持统筹实施、协调发展。交通扶贫最终目标是解决贫困地区运输问题,实现“物畅其流、人畅其行”,我州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理清了农村公路发展的方向,转变了交通扶贫过程中“一建了之”“建管脱节”“重建轻养”等传统的落后思想观念;从操作层面上,解决了交通扶贫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和谐统一问题,实现交通扶贫系统架构更优化,整体效能发挥更明显。坚持规划引领、方向不变,我州将交通扶贫作为区域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从转变“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以及交通扶贫到处“撒胡椒面”的扶贫模式入手,在省级层面制定“三轮凉推”工作方案,将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运输站场、内河水运等交通扶贫项目,分为加快建设、力争开工、加快前期三个阶段,以阶段为单位明确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时限、资金筹措等事项,做到规划内容思路清晰,建设内容一目了然,不仅保证了规划、方案的权威和实效,也确保了规划内容、方案措施的延续性,实现“一竿子插到底”。
全力实施“三轮凉推”,形成决战总攻态势。为彻底改变凉山州交通落后现状,凉山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抢抓脱贫攻坚机遇,实施“脱贫攻坚交通先行”战略,将交通建设摆在脱贫攻坚首要位置。在交通运输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从2013年开始连续实施“三轮”《凉山州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推进方案》,以决战总攻态势,开启了凉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最大、资金投入最多、建设标准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综合效益最好的历史时期。“第一轮凉推方案”的实施时间是2013年至2015年,重点是以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造、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建设、以及提高金沙江航运能力,完善“西昌──县城──乡镇──建制村”的树状公路网络,提高干线公路运输服务能力,加大乡镇和建制村公路通达深度,改善资源开发运输条件。“第二轮凉推方案”的实施时间是2016年至2018年,重点是以5个高速公路、31个普通干线公路和8200余公里农村公路项目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区域交通建设,实现地区公路技术等级、通行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干线公路互联互通能力明显增强,有效消除了农村公路路网覆盖深度不足的薄弱问题,有力服务了脱贫攻坚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第三轮凉推方案”的实施时间是2019年至2020年,重点是以推动凉山州脱贫攻坚和支撑南向开放合作为着力点,进一步畅通高速公路主通道、强化州县之间和县与县之间路网互联互通、扩大农村公路覆盖范围,力争将凉山州打造成四川区域性交通枢纽,有力支持扶贫开发攻坚大局和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明确“三个重点”,实行各个击破战术。首先是明确对外大通道建设思路──“拓展”。凉山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四季不分明,但干温季明显,冬暖夏凉,干季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4—17℃,日照时数2000—2400小时,无霜期230—306天。独特的光热资源和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被称为“天然的塑料大棚”。西昌的花卉、会理的石榴、盐源的苹果、雷波的脐橙、金阳的白魔芋青花椒、布拖昭觉的苦荞麦马铃薯等优质农特产品享誉全国。如何让优质农特产品快速流通,提升附加值,是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因此,凉山州准确认识到高速公路一方面可以让特色农产品快速进入城市餐桌,另一方面高速公路的农特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将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优势,把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作为从根本上改变凉山交通落后状况的关键,摆在交通扶贫的最突出位置,规划了11条高速公路,共涉及16个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
二是明确内部交通主干线建设思路──“成网”。凉山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作为内部交通的主骨架,干线公路承载着重要的交通运输任务。基于此,凉山州分两个阶段推进干线公路“连接成网”。第一个阶段是以打通州府所在地西昌至16个县城主干线为重点,实现了每个县城到西昌均为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形成“树状”干线交通网;第二个阶段是以打通县与县之间干线公路连接为重点,实现相邻县与县之间均有三级及以上交通连接,基本实现每个县均有三个及以上干线公路出口通道,形成“网状”干线交通,促进县域经济融合发展。
三是明确农村公路建设思路──“延伸”。农村公路是凉山贫困地区农村最基础甚至是唯一的交通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延伸程度和建设进度直接关系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奔康进程。为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建设在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的“先导性”作用,凉山州自我加压,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交通扶贫的基础性工作贯穿“三轮凉推”。2019年12月31日,随着全国最后一个具备通硬化路条件的建制村──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对外通道的打通,凉山州实现了“提前一年完成100%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的交通扶贫兜底目标,为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统筹“四好农村路”建设,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政策设计上具有协调性、兼容性,由于在作用对象、施策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因战略针对性与整体性、特惠性与普惠性、福利性与经济性等矛盾引发的现实挑战。凉山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指示精神,在实现“100%乡镇通油路、100%建制村通硬化路”的脱贫攻坚目标的同时,迅速将交通扶贫农村公路建设重心由大规模建设阶段转入统筹推进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制定《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建设层面,以加快推进农村公路联网提升、重要县乡道提升改造、旅游资源产业开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等为重点,精准促进农村公路向重要节点延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在管理层面,制定《凉山州公路路长制工作方案(试行)》,构建州、县、乡、村四级路长体系,通过巡路发现、移交办理、整改销号、督查通报四级流程,督促各级道路管理责任主体认真履职尽责。对于农村公路管理,按照公路管理权限,结合“村规民约”,通过设置车辆进入限宽、限高等有效方式,努力维护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
在养护层面,树牢公路“三分建设、七分养护”理念,引导各级公路养护责任主体转变“重建轻养”思维,督促落实养护资金,以区域机械化养中心建设等契机,开展市场化养护探索,推进养护体制改革。在运营层面,构建客运服务网络,统筹城乡客运发展,提高农村客运的通达深度和安全水平,大力推行预约式、响应式、定制式农村客运,让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同时,发挥农村客运班线分布广优势,将乡村快递业务与农村客运相结合,推动客运班车带运小件邮件、快件,推进农村生产生活资料配送网络建设。2020年5月21日,随着布拖县拖觉镇至阿布洛哈村客运班线的开通,标志着客运LOGO、招呼站牌、营运车辆和从业人员标识“四统一”的四川省“金通工程”正式在凉山州落地,也标志着凉山农村公路营运迈入一个新的时代。
成效:条条致富路带来新生活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曾经“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局面正在改变。2013年以来,围绕“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凉山州规划实施和储备了11条16个2100余公里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超3000亿元,截至2020年6月已完成1个项目建设,6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5个项目正在开展招商准备;新改建了2100余公里国省干线公路,实现西昌到各县均有2个及以上高等级(三级以上)公路通道,全州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占公路总里程比例提升到15.7%;金沙江水电站库区、溪洛渡至水富等航道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成昆铁路复线、宜宾到西昌经攀枝花到大理高铁、以及青山机场升级为口岸机场、会东支线机场等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全力推动,“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正在形成。
“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千年梦想正在实现。2013年以来,凉山州新改建农村公路2.1万多公里,新增加217个乡镇通油路和2897个建制村通硬化路,提前一年完成了100%乡镇通油路、100%建制村通硬化路的交通扶贫兜底任务,乡镇和建制村通畅率较2012年分别提高36个百分点和78个百分点,实现“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零的突破,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完成7个“溜索改桥”项目建设,全面结束凉山“溜索时代”;截至2020年6月24日,全州541个乡镇和3548个具备通客车条件的建制村100%实现通客车;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加快形成,“快递下乡”工程快速推进,曾经城里人的电商、网购、快递正随着交通的不断延伸,向广大贫困地区快速发展,贫困地区真正实现了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
一条公路带动一片产业,一条公路带富一方百姓。为有效盘活贫困地区资源、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凉山州规划建设了878公里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随着特色道路的建成通车,“交通+特色农业+电商”“交通+文化+旅游”“交通+就业+公益岗位”等扶贫模式正助力。
一条条道路就像一条条金丝银线,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广大客户,把贫困地区与全国大市场紧紧连接在一起,有效盘活了凉山资源;随着交通条年的改善,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医疗等水平也正不断得到提升,让凉山文化走出凉山,让外地旅客走进凉山。丘陵村地处二半山区,距离西昌市城区约25公里,自然条件算不上最差,以前路不通、没有水、茅草满山,人们住茅草房、穿茅草衣,外人把那里叫做“茅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村民搞樱桃种植,但由于道路不通,樱桃娇气,卖不出去。近年来,随着13公里的“茅坡旅游产业交通环线”建成,2020年4月份樱桃节期间,丘陵村每天的车流量超过2000辆,农家乐开了120余家,“茅坡樱红”景区名列西昌市“乡村十八景”之首,曾经的“茅坡”正在因为交通的改变逐步变成“四季花果山”。
路通了,带来了变化,初步实现了一通百通的目标,凉山并未就此止步正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以“金通工程”为引领,逐步推进乡村客运标准化,从而让“四好农村路”为广大农村地区带去人气、财气,真正将农村公路建设成脱贫路、致富路、幸福路;正加快干线交通网络建设,将高速公路建设作为持续巩固凉山交通脱贫攻坚的关键,加快推进规划的11条16个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同步配合推进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力争尽快缩短交通发展差距;正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深化“交通+新业态”“交通+大数据”“交通+新科技”融合发展,通过信息化、大数据等科学技术提升交通运输服务管理能力,让各族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记者 苏华 李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