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遍布大街小巷的地下管老化、损坏,治理过程中又不想造成新的“城市拉链”问题怎么办?日前,成都市武侯区住建交局努力探索材料新技术在市政维护工作中的使用,其中试点短管置换工艺非开挖修复技术,在有效处理管网病害,减少“
城市拉链”现象中显示了积极作用。
金雁路158号附近小区由于管道建成年代久远,管网腐蚀破损严重,导致小区周边污水排放不畅,需要进行修复。但采用传统的修复工艺,首先需在车行道处开挖顶坑,影响车辆通行;其次,管道上覆土层土质情况复杂,且与高压电线杆较近,安全风险较高。而且传统修复工艺工期大约需30天,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武侯区住建交局采用短管置换的非开挖修复技术,仅在原检查井位置小范围打围,通过原有检查井作为施工作业区间,避免了对周边道路的开挖破坏,从施工开始到结束仅花了7天,大大降低施工作业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晋阳巷道路于2019年进行了道路黑化改造。根据《成都市市政设施工程管理条例》第25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五年内、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后三年内不得开挖。对于该路段出现的污水管网病害问题,开挖修复和顶管施工都必然存在对黑化后道路的开挖破坏。武侯区住建交局同样通过短管置换这一非开挖修复技术,很好的处理了管道维护与道路保护之间的矛盾。
据了解,短管置换工艺是利用液压机牵引拉杆,将原有管道胀碎挤入管体周围土层,同时将新的双密封自锁承插接口聚乙烯复合实壁排水管逐段拉入并铺设在旧管道内,以达成更新管道的目的。该工艺具有施工安全风险较低,占道打围区域小,不需要对既有道路路面进行开挖破坏,更好保证道路路面结构完整等优势。截至目前,武侯区住建交局运用该技术已修复地下管网10余处,共计400米左右。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