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0年末 成都城镇社区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累计覆盖571.8万余户

2021-01-06 17:46:00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

记者从市城管委获悉,截止2020年年末,成都全市城镇社区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累计覆盖居民户数为571.8万余户,分类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2020年《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由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将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明确了我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以及生活垃圾投放、清扫、分类收集、转运和分类处理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和具体要求,强化生活垃圾管理“减量和分类”要求,强调生活垃圾管理是本市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创新提出“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思路,并将垃圾处理生态补偿等写入《条例》。

《条例》的实施,意味着垃圾分类从倡导行为转变为个人的责任,成都将正式进入垃圾分类全面法治化推进阶段。

为啥成都有些小区分类做得好

有些还没启动?

今年3月,《成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大家的疑问却很多,“为什么我们小区只摆了几个分类桶?”“为什么我们的分类设施还没到位,”“有些小区做得挺好的”“我们小区没有分类扔垃圾”……

这是因为……

成都的垃圾分类是整体实施,成片推进,并且是以街道为单位成片推进。比如青羊区的金沙街道,成华区的二仙桥街道,武侯区的红牌楼街道等等,这些垃圾分类示范街道的推进进度就很快,在这些街道辐射范围内的一些小区,推进进度也会稍快。但是在老小区或者物业不给力的小区,推进进度就会较慢,甚至没有启动的迹象。

成都为何会以街道为单位成片推进?

因为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不是一个桶变四个桶、居民养成习惯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垃圾投、收、运、处全链条的闭环,只要一个环节掉链子,就可能功亏一篑。成都的垃圾从前端投放到末端处理,一般是一个街道就是一个环卫公司在负责收集、运输环节,这样容易全链条提升,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同时对环卫公司进行考核,有效破解垃圾“前分后混”问题。

小区生活垃圾投、收、运

链条“分类秘笈”

在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国际花园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内,分类垃圾桶摆放整整齐齐。在这里,除了不同垃圾类别的指示外,还有三个显眼的指示牌,分别标注了“垃圾分类投放时间”“24小时投放点所在位置”以及“垃圾去向、清运时间”。

不同种类的垃圾清运时间不同,其中可回收物为10:00-11:00,其他垃圾为7:00-8:30和13:30-14:30,厨余垃圾为9:00-10:00和14:00-15:00,有害垃圾为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清运。

小区厨余垃圾收运实行“以桶换桶”。环卫工人将车厢里的空桶移到地面,再将装有垃圾的桶放到称重器上,称重、录入体统后转移到车上,整个过程不到2分钟,既提高了处理效率,又杜绝了“后混”。

生活垃圾全链条处理模式的关键还在于分类处置。在集智能、高效为一体的肖家河垃圾分类处置中心,垃圾可以不出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就完成从分类投放到分类处置全过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中心包括了厨余垃圾处置、厨余垃圾信息化管理、其他垃圾转运、可回收物的分拣、有害垃圾暂存等集合功能,一举成为街道“小型静脉家园”。

静脉家园

以制度化为重要保障,凝聚分类工作合力,“成建制”工作模式有效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工作体系完善。截至目前,成都已形成肖家河街道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等示范标杆,评选出126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厨余垃圾就地减量

7种方式资源化利用

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是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积极探索形成好氧制肥、厌氧产沼、昆虫养殖、联合生物发酵、生化水解、家庭酵素生产、油水分离后焚烧等7种厨余垃圾处理方式,为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提供路径选择。

在金域名邸小区,有一种跟苍蝇长相差不多的虫子,专门吃厨余垃圾,成为“环保小卫士”。消耗掉了小区全部厨余垃圾后,幼虫立即冰冻,可用于养鱼、养鸡;产生的虫粪用于堆肥。目前,该小区所有的厨余垃圾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就地消化掉。

在青羊区新城市广场,70平方米左右的厨余垃圾处置点内,两台机器成为厨余垃圾处置的“明星”!它们之中,一个是固液分离系统,另一个是油水分离器,每日可降解厨余垃圾300公斤,实现了对新城市广场内12家大型餐饮商户厨余垃圾的精细化分类处置,从而达到垃圾分类减排目的。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理示范点34个,厨余垃圾“集中规模化+分布小型化”处理模式基本形成。

记者了解到,除了大力推进厨余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深化厨余垃圾“集中规模化+分布小型化”设施布局;成都还强化就地处理设施建设和社会处理单位一起管理的共治模式,让商业综合体、酒店、机关、居民小区都成为参与者。

建高效完善的

园林绿色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

践行绿色、循环、低碳、集约发展理念,建立完善高效的园林绿化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成都从未停下过前进的脚步。

因地制宜推进果蔬垃圾资源化利用,成都正加快推动对绿化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和回收利用工作,基本形成以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因地制宜的园林绿化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

在金牛区绿化再生资源利用基地内,枯木枝独有的气味便随风飘散,从金牛区各个街道运送过来的园林绿化垃圾都暂存于此。经过两次破碎后,园林垃圾将会变为1-2厘米左右。一部分进入生物发酵堆肥槽形成有机肥,另一部分则被压缩制造生产成生物质燃料棒。

成都以系统化、产业化的思路综合施策,通过新技术对园林绿化垃圾进行资源化再利用,不仅节约了运输和处置费用,每年减少的排放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二噁英等有毒有害物质十分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为明显。

补齐后端设施短板

成都市9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同时运转

大力实施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补短板行动,持续提升生活垃圾现代化处置能力,形成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置链条。

点火仪式

12月30日,成都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点火仪式在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狮子村的成都万兴环保发电厂(二期)举行,成都万兴二期、邓双、简阳、宝林4座环保发电厂项目点火投运,全市环保发电厂增加至9座,焚烧处置能力达1.58万吨/日,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至此,按照成都生活垃圾处置的科学规划布局,成都已建成环保发电厂项目9座,满足了我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置需求,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标,为成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带来了划时代、里程碑的意义。

万兴二期

万兴环保发电厂(二期)项目是四川最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配置“四炉两机”,发电机装机容量60兆瓦,日处理生活垃圾300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109.5万吨。同步建设5条污泥干化生产线,日处理干污泥约140吨,年处理湿污泥13.86万吨。

作为四川最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万兴环保发电厂(二期)项目每天能够处理近五分之一的成都市家庭所产生的3000吨生活垃圾,所发144万度电量能够供40万户家庭日常使用。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29个,引进垃圾分类相关企业70余家,1519家党政机关、3780个学校、875个医疗机构、125个商业综合体生活垃圾分类均实现100%全覆盖。(记者 李霞 摄影 李霞)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