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今年,一年一度的央视中秋晚会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举办。目前,晚会正在紧锣密鼓地录制当中。9月1日晚,在西昌中秋晚会剧组驻地,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专访了央视中秋晚会总撰稿杨启舫。今年,已是他第11年担任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策划、总撰稿。
为什么是西昌?
杨启舫:今年秋晚落户四川西昌 是偶然也是必然
全国有600多座城市,今年申请“秋晚”举办地的也有十余个。基于哪些原因,影响力巨大、家喻户晓的“秋晚”结缘西昌呢?“我们认为秋晚落地西昌,是偶然也是必然。”杨启舫说,找到这样一个合适的舞台并不容易。秋晚落地的城市,要既能展现中国传统的月文化,又能和一些年度热点相关,同时,又能寄托整个中华民族乡愁、相思情感。
西昌素有“月亮之城”美誉,是千年古城,凉山是红军长征“彝海结盟”地,又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主战场。西昌航天城以及世居在大凉山的14个少数民族,也为秋晚的节目题材与艺术风格多样化提供了多种可能。
杨启舫介绍,到西昌选址的时候,栏目组围绕邛海边进行了考察。最后确定的录制主会场“星月湖公园”紧邻邛海,有“海上生明月”的既视感,对面又是西昌新城,从一个镜头里,可以体会到跨越千年、穿越古今的感觉,也能把传统的中秋文化与时尚现代元素很好连接起来。
如何展现西昌?
记者探班主舞台及外景拍摄地
9月1日晚,记者来到西昌中秋晚会节目录制现场,现场古色古香,美轮美奂。古城墙、水榭楼阁、拱桥等传统元素烘托了中秋作为传统佳节的节日氛围。主舞台采用360度的环形舞台,可以说是移步变景,步步一景。
杨启舫介绍,央视中秋晚会采用篇章式结构,今年除了开场和尾声外,设置了上篇《月到中秋》、中篇《月之故乡》和下篇《人月两圆》三个篇章。都是围绕月文化讲故事,是层次递进的关系。“我们在月到中秋的时刻,来到月之故乡,来为大家做一台人月两圆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温馨的晚会。”
据了解,本次晚会节目除了主舞台外,还融入了很多外景拍摄的场景,比如有西昌的古城、古村落,这是往年秋晚所没有的。这样除了能让观众看到更广阔的视野,具有更丰富的观影感受外,还能更立体、更丰富展现西昌。
9月2日,记者还走访了“秋晚”外景地──建昌古城和西昌市海南街道白庙村。建昌古城的城墙上依墙而生的榕树奇景,是西昌各族人民意志顽强、不畏艰难,最终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600多年来,各种重大历史事件无不在古城上留下痕迹。
而白庙村,一番“风吹麦浪”的稻田盛景和鳞次栉比整齐的新农村房屋,则让人深深感受到凉山脱贫攻坚的震撼成果。“此次中秋晚会来到村上录制,村民们都更有信心了,我们今后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欢迎大家来做客。”西昌市海南街道办白庙村党支部书记沙马尔哈说。
有何不同之处?
融入民族元素 中秋晚会是“五仁馅儿”的
早在8月21日,杨启舫便来到西昌开始晚会工作的筹备和录制。在更早的一个多月以前,晚会工作团队也抵赴西昌。
今年秋晚的最大创新或者不同之处在于哪里?杨启舫用了一个比喻。他说,中秋晚会是奉献给观众的大餐。如果把晚会比作一个月饼的话,今年的“秋晚”应该是一个五仁馅儿的,它既有传统中秋的风味,也有浓浓的西昌味儿,还有大凉山的民族风情。所以,今年的中秋“月饼”肯定能品出不一样的感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秋晚”编导团队在录制前深入到凉山州各个文化系统。“此次舞台上呈现的不仅仅是明星,很大一部分我们把这个舞台留给了真正来自大凉山山区的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农民歌手。”杨启舫介绍,这些当地“明星”将带来原生态的表演,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将在今年的中秋舞台上得到展现。
杨启舫还提到,他十几年前就来过西昌,可以说每次来西昌都有不同的感觉,都有新的触动。邛海边国际范儿、新潮的度假民宿和原生态、古老的民族文化在此交融,“西昌是一个特别立体、多彩的城市。”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