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上,成都分享了4个经验

2021-10-20 11:03:00   川观新闻

10月19日,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在成都开班。作为四川的代表,成都成为6个分享创建经验的城市之一。作为连续5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城市,成都在这次开班式上分享了4个经验。

经验一:

坚持举旗定向、立心培元

铸造公园城市文明之魂

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党的创新理论坚定信仰、凝心聚魂。

强化思想引领、推动入脑入心。狠抓“关键少数”常态化学习、“普遍多数”全覆盖宣讲,建强“学习强国”成都平台等宣传阵地,打造“理响成都”等基层“七进”宣讲品牌,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党性锤炼、思想政治建设、为民服务、学以致用常态化制度化,打造“成都战役纪念馆”等1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出《努力餐》等红色文艺精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让理想信念之光照亮市民心灵。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凝聚社会共识。打造33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化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培育成都发布、红星新闻等新型主流媒体,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宣传活动,倡树爱党爱国大德,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经验二: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

厚植公园城市文明之根

落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用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淳风化人。

深入实施核心价值引领行动。打造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社区示范点,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圈”,以筹办大运会、世园会等赛事展会为契机,开展“幸福成都·美在文明”等群众性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深入实施天府文化润城行动。强化宝墩、邛窑等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展“书香成都”“乐动蓉城”等公共文化活动,实体书店达3600家、博物馆达160家,均居全国城市前列。

深入实施先进典型示范行动。推动文明城市、村镇、单位、家庭、校园“五大创建”,健全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成都榜样”选树机制,涌现出“中国机长”刘传健等55名全国全省道德模范、730名“中国好人”“四川好人”。

深入实施市民友善公益行动。设立社区志愿服务日,常态开展“每周一小时·最暖是成都”志愿服务活动,注册志愿者达274万,凡人善举持续汇聚友善公益的文明暖流。

经验三: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营城

筑牢公园城市文明之基

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努力建设蓝绿交融的生态文明家园,“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成都的靓丽名片。

聚焦风貌改善优化公园城市形态。集中开展市容市貌整治,打造一环路“市井生活圈”,累计实施拆违建、增绿化项目2687个、整治背街小巷1979条;实施“绿满蓉城、水润天府”行动,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环城生态公园,建成天府绿道4627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坚决打赢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保卫战,清理关闭“散乱污”企业1.4万余家,锦江水生态治理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2020年空气优良天数达280天,“窗含西岭千秋雪”诗意美景成为市民常见的生活场景。

聚焦绿色低碳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建立“碳惠天府”机制,打造“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地铁运营里程达558公里,场景化打造天府绿道,建立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荣获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经验四:

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

夯实公园城市文明之本

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价值取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连续13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共建共治深化基层治理。探索建立社区发展治理、社会综合治理“双线融合”机制,引导1.2万家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三度蝉联全国“长安杯”奖。

聚焦聚力补齐设施短板。实施老旧城区改造等“五大行动”,累计完成城中村改造3.7万户、老旧城区改造项目697个;开展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新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3691处。

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项目3699个,新增学位15.8万个,新晋三甲医院12家,入选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