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全面依法治省是一项系统工程。10月2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对今年9月省委印发的《法治四川建设规划(2021—2025年)》和《四川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做了详细解读。
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刘志诚介绍,《规划》作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省的纲领性文件,既对标中央部署,又立足四川实际,有三方面特色:
一是明确提出了“建成西部法治新高地”的法治四川建设目标。整个规划紧扣这一目标,围绕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从维护宪法权威、提升法治水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城乡基层依法治理、形成法治建设合力等五个维度,对2021-2025年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二是重点突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一体化建设和城乡基层依法治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是四川担当国家使命的政治任务,也是我省在历史交汇期迎来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是省委夯实治蜀兴川根基,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此,我们在编制法治四川建设规划时,聚焦如何更好发挥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法治功能,用了两个专章来布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建设和城乡基层依法治理。
三是鲜明体现了对治蜀兴川的法治经验总结和制度机制创新。《规划》系统总结和承续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法治建设特别是“1+8”示范试点的鲜活经验,将“法治账图”模式、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法律七进”和“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清单”等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写入《规划》,上升为制度机制加以推广运用。同时,针对法治领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建立全省统一的党内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数据库,打造网上“法律服务超市”,完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探索建立互联网“分业监管、联合执法”机制等创新举措,切实增强法治四川建设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刘志诚还介绍,《实施方案》的特色亮点在于,聚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从三个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提供法治护航。
一是强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法治需求。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法治社会建设成效的标准,围绕适应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新要求新期待,提出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跨系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持续深化群众最不满意的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承诺整改活动,探索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集体诉讼制度等,切实解决好法治领域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二是强调良法善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老百姓都渴望有一个安全、和谐、稳定的工作生活环境。为此,《实施方案》着力健全社会领域的制度规范,提出加快推进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妇女权益保障、食品药品、粮食安全、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地方立法,同时推动完善市民公约、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社会组织章程等社会规范,通过立良法促善治,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三是强调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理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以法治的方式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培育发展法律服务、法治宣传、矛盾调处等法治类社会组织,实施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整合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调解组织、仲裁机构、公证机构、律师事务所等纠纷化解力量,探索建立“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平台,推动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