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2月18日-20日,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此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47个代表团的超过1400个团队/项目入围总决赛。
四川强势汇聚超百人的博士后选手团(四川大学单独组队)“出征”参赛,在揭榜领题赛、创业赛、创新赛等主要赛事中,展示出数十个高精尖项目,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含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节能环保、现代农业与食品、其他等八个专业领域。
三轴霍尔传感器芯片设计、面向B5G/6G高能效数模混合概率LDPC译码方法研究......含金量满满的项目一个个“闪亮登场”,虽然听起来“太专业”,实际上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未来,创新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看四川代表团“亮绝活”!
解决B5G/6G“卡脖子”技术问题 让中国更快占领技术制高点
从2G到5G网络时代,人们享受着越来越快的上网速度。而未来,伴随着B5G/6G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降低信息传输的能耗,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12月18日开展的揭榜领题赛上,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师资博士后李晓倩和博士丰益年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分别收获金奖与银奖。李晓倩代表团队参赛推出《面向B5G/6G高能效数模混合概率LDPC译码方法研究》项目,“面对B5G/6G基带芯片工艺水平的‘卡脖子’问题,我们的着力点就是将算法和芯片设计结合起来,降低LDPC译码算法在芯片上实现的复杂度,从而研发中国人自己的基带芯片。”
丰益年团队则以太赫兹高速通信技术作为突破口,来致力于满足未来B5G/6G高速无线移动通信需求。他表示,“我们目前已经实现的传输速率是现在商用5G的20倍。这意味着,一部33GB的电影,通过我们推出的迈向6G的高速无线传输技术,下载只需要2秒。未来我们团队也将继续努力,让世界见证6G的中国速度。”
呼应“双碳”目标命题 让尾气排放更“清新”
如今,碳减排已经成为全球重要国家形成的共识。我国也加入“减排”大军,让“双碳”成为了热词。“相比于柴油车,天然气车在二氧化碳上的排放已经降低了约25%,但仍存在一定的废气,我们研究的就是怎么把这个废气无害化。”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创新赛上,四川大学和中自科技联合培养博士后王云推出了《国六b天然气车尾气净化催化剂》项目,并获得金奖。
这种催化剂有何作用?王云介绍,该催化剂适用于2023年实施的国六b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安装在汽车发动机排气管上后,利用自主研发的高效协同净化技术,可以将一氧化碳、碳氧化物等转化为二氧化碳、氮气和水等排放到空气中,从而大幅降低汽车有害气体排放。
“前一代产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在去年销售额度已经突破20亿。为了更好地应对‘双碳’目标和新的排放标准,我们推出第三代升级产品,具备更高的净化效率和更长的催化剂使用寿命。”王云表示,“曾经这种催化剂技术是垄断的,但如今我们实现了自主研发,并且价格更低,比国外的降低近30%。”
填补三轴霍尔传感器研究空白 让技术不“止步”
说到三轴霍尔传感器,很多普通民众可能并不太了解。这是一种可应用于导弹发射角度的控制以及无人机、控制杆等领域的复杂传感器。其重要模块──高精度ADC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壁垒,因此三轴霍尔传感器的研究在我国基本属于空白领域。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樊华所带领的团队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创新赛中,樊华团队推出了《三轴霍尔传感器芯片设计》项目,致力于形成完整的霍尔传感器研究方法,包括器件建模、仿真优化、模型提炼、版图设计和流片验证五个环节,最终基于CMOS工艺设计出小型化、低成本和高性能的三轴霍尔传感器芯片。该项目最终收获金奖。
“掌握先进的霍尔传感器技术对我国在国家安全领域提高自身竞争力,占据有利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樊华坦言,“国外已经做得很成熟了,我们才刚刚起步,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但选择了就要一直做下去。”
人机交互赋能生活 让家里出现“隐形管家”
当人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睡着后,无需口语或者手势指令,家居用品开启“自动识别”,于是电视关闭了,灯光逐渐变暗,室内温度升高,人获得了最舒适的居家体验。这样的“智能”场景,你相信吗?
在一场揭榜领题赛上,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博士郝宗波带来团队成果──《基于视频的实时动态捕捉──在智能家居人机交互应用的关键技术》项目,并斩获银奖。这个项目,可能会让人们实现真正的“智能”家居生活。
“智能家居的关键技术就是人机交互。现在的交互方式,通常是做出手势才能实现智能场景。而我们研发的该项技术,可以基于摄像头识别出人的姿势、动作,并理解行为意图,作出反应。”郝宗波介绍,在团队的努力下,目前该项技术的识别准确率和预测准确率更高,“就好像家里出现‘隐形管家’一样,可以更迅速、灵敏地回应需求,实时提供人们想要的服务。”
致力患者安全 让麻醉更精准
有人说,麻醉正如驾驶飞机,每一次麻醉过程对患者来说都是一次充满风险和挑战的航程。如何让这段航程变得更安全可控?是四川大学研究员柯博文所带领的麻醉新药创新博士后团队一直关心的命题。在此次的创新赛上,团队成员──四川大学专职博士后甘宇推出《“新一代超短效麻醉镇静药物的研发”》项目,并获得铜奖。
“麻醉镇静药物是临床外科手术和重症监护不可缺少的支撑性药物。但目前临床使用的麻醉药物存在副作用大、安全性不高等问题,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上市新药也较少。”甘宇介绍,针对现有麻醉镇静药物的缺陷和不足,团队通过临床医学、药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人员的高效协作,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超短效麻醉镇静药。
“新一代超短效麻醉镇静药物,可用于临床手术麻醉、ICU镇静和无痛诊疗等多种临床场景。麻醉医生可以精准高效的完成临床麻醉工作,患者也可以完成更安全的麻醉过程,经历更平稳快速的苏醒体验,享受更舒适的医疗服务。”甘宇表示。
据悉,此次大赛中,“四川代表团”紧扣大赛主题“博采科技精华 创新引领未来”,推出多项创新亮点项目参赛,最终斩获金牌6枚,银牌3枚,铜牌9枚,金牌总数位列全国第3。大赛结束,“新的赛道”仍要启程。对于各类项目未来将如何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我们拭目以待。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