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瞄准“双碳”目标全面结构转型!将推动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公交、出租

2021-12-29 18:45: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2月29日上午,中共成都市委举办新闻发布会,通报传达了刚刚结束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和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其中,“双碳”目标成为本次会议上的高频词和重要关注点。

据新闻发布会通报,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明确,要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而为了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加强节能降碳,成都市将全面推动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转型发展。怎么转?

产业结构转型

到2025年全市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3000亿元以上

成都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羽介绍,成都市将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以“立、提、破”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立”就是乘势而上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树立未来发展优势。聚焦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氢能等新赛道新领域,以“龙头企业+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中介机构”模式,开展“链主”精准招引,育强绿色低碳产业链主,发挥链主作用提升产业优势。支持碳中和服务业和绿色金融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市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

“提”就是强二优三夯实产业主干支撑、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围绕五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航空发动机等产业,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工业占GDP比重保持在25%以上。

“破”就是聚焦节能降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其中,要精细化开展行业治理,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改造加强高耗能行业治理。建设绿色产业载体,实施绿色园区示范工程。到2025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0%以上,万元GDP用水量降低至24立方米,单位GDP能耗降低水平、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水平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能源结构转型

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成都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凯介绍,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构建形成以电为主、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夯实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基础,并部署了三大任务,提出了工作目标。成都市将依托四川清洁能源大省优势,从推进能源消费低碳化、能源供给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三方面发力,以能源结构优化促进发展动能转换、治理方式转变,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是能源消费低碳化。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积极推动增电、稳气、控油、减煤,加快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以产业结构高端化支撑能源结构高级化;加快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广泛推进充换电设施建设,提高终端消费领域电气化水平,成为全国低碳发展的城市典范。

二是能源供给绿色化。实施“蓉耀工程”,全面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和供电质量。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开展分布式光伏试点示范;加强先进储能发展,支持废旧电池规模回收和梯次利用;推进金堂电厂提效降耗改造和三瓦窑电厂“煤改气”,发展抽水蓄能电站,提升城市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三是能源利用高效化。加强城市智慧能源管理,打造“智慧能源云平台”,推进多能互补、分时互补和区域互补;加快生产的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设一批绿色工厂和智慧园区;加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石化等重点行业能效管理,倒逼企业能效对表达标;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建设和老旧建筑节能改造,支持热泵技术、蓄冷技术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推广,鼓励社会节能降碳,促进单位GDP能耗水平明显降低。

空间结构转型

至2025年平均通勤时间缩减到35分钟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胡斌介绍,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功能能级相适应的空间结构,能从根本上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城市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他表示,本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空间格局优化上主要考虑几点:一是着眼破解部分区域开发强度过高的问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至2035年,实现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占比达到78%。将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并通过引风入城,构建“8+26+N”的通风廊道体系,提升城市气候舒适性。

二是着眼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功能布局,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功能体系。其中,要以功能为引领,推动“五中心一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全域统筹布局。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引领乡村振兴。

三是着眼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品质,科学确定各类用地比例,推动职住平衡,强化就近配套,实现用地结构均衡合理。至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距离保持在8-10公里范围,平均通勤时间缩减到35分钟,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达45%。同时,强化就近配套,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向郊区新城均衡布局,加快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四是着眼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增存并重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公园城市内涵式发展。规划提出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突出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引领作用。还将创新土地出让方式,实行工业用地弹性供应等。

交通结构转型

让绿色出行成为市民最愿意、最依赖的出行选择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翼刚介绍,成都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聚焦提升绿色出行服务水平、促进适铁货物运输“公转铁”、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推进绿色智慧交通建设,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立体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和服务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一是促进绿色出行。“轨道引领、公交优先”,全面形成“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低碳交通出行体系。其中,要以轨道交通为中心,优化常规公交线网,强化公交与轨道接驳;统筹推进自行车道、人行道、过街设施建设,推进天府绿道“结链成网”,规范共享单车运营;深化“碳惠天府”机制交通应用,给予绿色交通积分奖励,丰富积分应用场景,深入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促进绿色出行成为市民最愿意、最依赖的出行选择。

二是优化货运结构。“宜铁则铁、绿色优先”,大力推动适铁货物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

三是推广新能源车。“控增量、减存量、优结构”,积极推动交通运输工具“油换电”,降低传统能源汽车占比。其中,要推动城市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城市物流配送车、中小型环卫车基本实现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汽车替代;培育新能源汽车展销活动,实施新能源车通行和停放等优惠政策,鼓励将燃油燃气车置换为新能源车;严格外地转入车辆排放检测,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车。

四是推进绿色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智慧赋能、绿色发展”,围绕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统筹综合交通线网布局,集约利用土地、空域资源;全面推行交通工程绿色施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废旧材料再生利用。大力推进智慧交通感知设施整合共用,深化交通数据信息融合共享等。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