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2022-01-17 16:59:00   四川文旅厅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鞋,又称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代表着践行与规范的巧妙融合

有着脚踏实地、稳步开拓的美好寓意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你的童年里

有没有一双布鞋?

它们是漂亮的

有着细密均匀的针脚

鞋底雪白,鞋面整洁

有的是虎头型,有的绣着花

即使是黑色鞋面的男士布鞋

也透着一股简约而不简单的华彩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它们是舒适的

不同的脚、不同的季节

按照不同的鞋样来做

鞋底厚实,真正的千层底

鞋跟用小锤子敲打过多遍,服服帖帖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它们是温暖的

是母亲在灯下,细细密密地缝制

每一针每一线每一张布

都经过母亲的抚摸,带着母亲的爱意

踩着母亲亲手纳的白毛底

好像连走路都更加踏实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如今的人们已经很少穿布鞋了

市面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精美的鞋子

穿布鞋的岁月

已经成为了一种难忘的情结

一种难以割舍的乡愁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做布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过程枯燥且繁杂

需要许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下面就一起来了解这项入选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鞋制作技艺

唐昌布鞋制作技艺

历史传承

手工千层底布鞋

在中国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以唐昌布鞋为代表的

川西手工布鞋技艺起源于明朝

兴盛于清末

在“榆阳相接,桑麻渐繁”的唐昌

孕育出了崇宁刀剪、崇宁线等好物

为手工布鞋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纯毛松紧鞋

唐昌布鞋传统制作技艺

在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地区

如今主要以

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为中心

并向周边村社发展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这项非遗技艺

目前主要依托

“唐昌布鞋赖淑芳大师工作室”

“战旗村乡村十八坊”

和“唐昌布鞋非遗展示馆”为实践传习基地

不定期开展技艺培训进行传承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发展历程

1938

赖淑芳的父亲赖学成上门拜师学艺

1952

成立“布鞋手工业互助组”

1954

“三山鞋店”被并入当时的“灌县布鞋合作社”

1956

“解放布鞋”成为拳头产品

1958

“崇宁县布鞋合作社”升级为“郫县制鞋厂”

1962

赖学成回归布鞋制作的老本行

1964

“郫县制鞋厂”的生产开始逐步回到正轨

1980

22岁的赖淑芳进入“郫县制鞋厂”工作

1984

“郫县制鞋厂”彻底脱离了计划经济来到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1989-1990

荣获省优、部优、“山城杯”、“芙蓉杯”等各类奖项

1998

7月28日,“郫县制鞋厂”正式解体

2004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永久收藏、展示“唐昌布鞋”

2015

唐昌布鞋制作工艺获得“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2016

唐昌布鞋制作工艺获得“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2018

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时,花钱买了一双唐昌布鞋

8月8日,唐昌布鞋入驻战旗村“乡村十八坊”,以前店后坊的形式展示布鞋制作的完整过程,将制作工艺“观光化”

12月,唐昌布鞋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

5月24日,郫都手工制鞋技艺(唐昌布鞋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十二道工序

唐昌布鞋传统品种分为

靴鞋布便鞋两大类

如今款式多以布便鞋为主

其制作技艺的独特性

主要体现在三十二道工序之中

较为重要的有以下七道

浆糊调制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打布壳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下样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编配标码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绱鞋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楦鞋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砂边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多样化发展

唐昌布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还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新款产品

主要有槽眼鞋、松紧鞋、靸鞋

绣花鞋、绊绊鞋、懒式鞋

搭搭鞋、窝窝鞋、童鞋等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不断推陈出新

是唐昌布鞋传统制作技艺

能够焕发活力的重要原因

唐昌布鞋传统制作技艺

是研究川西手工布鞋技艺发展脉络的活化石

见证了当地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细细缝针线,行路千里远

手工缠边僧鞋

一针一线,化零为整

面料松软,能御沙石

在漫长岁月中

母亲用针线穿透层层浆布

丝丝缕缕,密密麻麻

把时光和爱纳进了布鞋

你小时候,穿过布鞋吗?

—END—

素材来源:四川非遗、天府郫都、蜀韵郫都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