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是奋斗的一年、收获的一年。
礼赞百年风华,凝聚奋进力量。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切实担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条主线,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高举思想旗帜
强化理论武装
科学的理论,闪耀真理的光芒,伟大的思想,激发奋进的力量。
一年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不懈抓好党的理论建设,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愈加巩固。
──坚决把牢学习宣传新思想首要政治任务,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开展集中学习研讨14次,示范领学,以督促行,在走深走实走心上持续用力。
──坚持不懈地推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向前进的信念信心。
带头宣讲谋共识,深入基层强信心。市委主要领导深入成都大学等地宣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其他市领导深入分管领域和联系点开展宣讲,持续掀起学习贯彻热潮。
创新宣讲方式方法,拓展宣讲渠道载体。“奋进百年路 建设新天府”──“理响成都”第二届理论宣讲大赛上,选手们采用音乐、诗歌、视频等多样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宣讲,启迪听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市委组建59个宣讲分团分赴各地集中宣讲,发挥市委讲师团、700余支基层宣讲队和“理响成都”“蓉耀青年”等品牌作用,分众化、互动化开展基层宣讲3万余场,直接受众200余万人次,努力把“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用心用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百姓心间。
──线上线下常态开设专题专栏,持续加强新思想宣传传播。
高悬的超高清LED巨幕、裸眼3D屏……全国首个“学习强国”主题街区在成都亮相,学习强国“一街百站”等学习感悟新场景,深受广大党员干部喜爱。
立体化建强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习强国”成都平台和《成都日报·理论周刊》《先锋》等理论宣传阵地,策划融媒精品5000余篇,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成都实践丛书等理论成果,力促新思想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政治上的主心骨、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持续激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踔厉奋发续写华章
百年成就使人振奋,百年经验给人启迪。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贯穿2021年全年。
成都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高站位系统谋划、高质量整体推动,持续兴起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热潮。
市委扛牢抓实党史学习教育政治责任,市委常委班子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带头深入开展系列专题学习、专题培训、专题宣讲、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全覆盖开展6轮巡回指导,推动形成领导干部带动党员学、党员带动群众学的浓厚氛围。
川剧《烈火中永生》、精品剧目《芙蓉花红》成功吸引上万观众观看;荣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的舞剧《努力餐》,成为四川唯一入选庆祝建党百年进京汇演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并在全国巡演50余场……
成都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整合各类红色资源,推出多部红色主题艺术作品,举办多场红色主题群众性活动,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必须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去年,我市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急难愁盼”问题分层分类制定责任清单,市级党员领导干部领办78个办实事项目,全市实施3601个办实事重点项目,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实施7.8万余个办实事细化项目,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取得扎实成效。
注重发挥庆祝建党百年的政治引领作用,认真组织收听收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召开成都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老党员老干部报告会、理论研讨会,开展“两优一先”评选表彰,向10.3万余名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坚持热在基层、热在群众。开展“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重大主题宣传,精心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颂歌献给党”“放歌锦江”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并推出系列主题文艺精品展演,总场次超2万场,丰富拓展宣传教育的形式内容,有效增强感染力感召力,营造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氛围。
奏响主旋律
弘扬文明新风
奋进新时代,必须有昂扬的主旋律引领;迈向新征程,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支撑。
一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扣中央和省委、市委重点工作,加强议题设置,坚持内容为王,推出充盈正能量、富有生活味、体现烟火气、洋溢幸福感的一大批内容精品,见人见事见精神见情感,更好地引导社会,凝聚人心,激发奋进力量。
成都立足主干担当和极核责任,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吸引全球发展要素,加强城市营销和城市外宣。积极拓展主流渠道,精准实施“一国一策”传播战略,精心策划事件榜单营销,“让世界听见大运”等活动产生热烈反响,全面提升城市美誉度。
近两年,国际主流媒体报道成都总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2名,成功入选“中国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十大先锋城市”,连续13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公园城市影响力和生活美学魅力加速释放。
2021年的成都,迈出媒体深度融合的铿锵步伐。全面深化媒体改革,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持之以恒地聚焦打造全国一流新型媒体的目标,纵深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内容+技术+产业”战略,推动媒体“APP化、互动化、平台化、智能化”;实施市县两级媒体垂直融合,打造成都智媒体城、新媒体5G+8K产业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一年,成都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流价值,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持续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各行各业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在学校、社区、广场等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色点位;结合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心打造6条红色研学路线,累计开展6000余场主题研学活动。
着眼于成风化俗,大力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和全市文明程度,推进城市崇德向善、文明幸福,成都入选“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试点行列。
凝心聚力,离不开榜样的引领。去年,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常态化开展“文明先锋”“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选树,评选各类“成都榜样”2254个。全市290余万名志愿者和3.1万多支服务队成为建设“友善公益之城”的最美风景,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提升城市软实力
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成都自觉肩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的城市使命,全力落实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成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协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等重要要求,创新文化引领城市有机更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文旅消费新场景、街头艺人、文创金融等一批鲜活生动的经验做法并在全国推广,努力为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更多人文成都力量。
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传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绚丽多姿的巴蜀文化为使命,以天府文化牵手世界,努力建设中华向外传播和国际文化交流共享高地。
深化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进“三星堆—金沙”联合申遗等重大文化项目,天府艺术公园等文化地标建成开放,文物与博物馆等六大体系不断完善,实体书店、博物馆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1、第2。
建强天府文化研究院、传统工艺研究院和《天府文化》杂志,力推学术研究、作品翻译、大众读物“三个一批”,加大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加快文艺创作“攀原登峰”,出版《天府文化与成都的现代化追求(英文版)》《成都传:熊猫家园诗歌殿堂》等一批文化精品。举办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全球峰会、中国音乐金钟奖、成都双年展等重大节会,助力城市美誉度不断提升。
一年来,成都聚力推进“三城三都”建设,加快推动文化的创意转化、规划转化、场景转化、产业转化,打造高品位文创集聚区、旅游目的地、运动设施、美食综合体、演艺空间、会展场馆,以丰厚发达的文化力催生科技进步、赋能经济发展、助力城市崛起。
全面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和文创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体系化制定文创金融、数字文创、时尚、短视频、民宿、影视等政策。“文创通”授信资金超17亿元,成都智媒体城、天府国际动漫城等重点文创项目加快推进,新培育规上文化企业93家,文创产业功能区集聚发展态势加速形成,文创产业成为全市新兴支柱产业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新的动力源。
逐梦新征程,奋斗创未来。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凝聚起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记者 王雪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