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承载主体? 四川公布首批33个“5+1”重点特色园区

2022-01-24 19:02:05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日,位于自贡的某新能源太阳能新材料一期项目在川南新材料产业基地点火投产。该项目的正式投产,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缺少光伏玻璃供应商的空白。

近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了《关于公布首批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名单的通知》(川经信园区函〔2022〕47号),优选33个园区为首批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位于自贡的这一新能源太阳能新材料项目入选首批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名单。

据悉,首批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的培育遴选,是在充分考虑四川产业园区的基础、比较优势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采取专家评审、环境评价等环节层层把关,确保选优选强。

33个园区共建有403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
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69万亿元

从遴选结果来看,本次共选出33个首批重点特色园区,覆盖了“5+1”产业领域。具体来看,装备制造领域入选园区最多,有9个;先进材料和电子信息领域次之,分别入选8个和7个;食品饮料、能源化工、数字经济领域分别入选6个、2个和1个。

头部效应显著、集聚效应明显、创新引领效应突出是本次遴选结果的主要特征。

首批33个特色园区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69万亿元,占四川“5+1”产业总营业收入的39.3%,其中,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的园区5个、500-1000亿元的6个、100-500亿元的14个。33个特色园区的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在本园区总营业收入中占比平均达到81%,超1.37万亿元。33个园区共建有403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85个产学研用合作技术创新组织、286个省级及以上专业服务机构。

分地域看,成都重点特色园区数量最多,共有9家,德阳、绵阳、遂宁各入选3家,自贡、泸州、广安、眉山各入选2家,攀枝花、内江、南充、宜宾、达州、雅安、资阳也有特色园区入选。

特色产业、资源创新、集约发展
重点特色园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注意到,入选的重点特色园区聚焦特色产业、资源创新,具有集约发展的特征。
其中,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正推动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全面转型升级,关停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领域。基于钒钛资源开展高端金属材料研发制造和零部件设计制造的同时,还助力校企联动打造8个联合实验室,推动科技孵化成果转化。

绵阳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功能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在西部非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位,连续4年保持全国排名上升态势,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9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7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瞪羚企业2家,国、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85家。

川南新材料产业基地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增强了造血功能。数据显示,园区摸排闲置企业20户、闲置土地1100.13亩,制定“一企一策、一地一策”盘活方案22个,引进企业7户,盘活闲置厂房45276平方米,盘活闲置土地140.32亩,实现了“不增土地增项目、不增土地增投资、不增土地增产值、不增土地增税收”的目标。

提升发展质效、聚焦评价结果
下一步将开展动态管理,实行退出机制

四川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聚焦特色园区,适时组织已认定的“5+1”重点特色园区发展质量评价工作,提升发展质效,打造重点特色园区发展标杆,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产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

此外,四川省经信厅还将对“5+1”重点特色园区进行动态管理,实行退出机制。如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件、乱占耕地等违法行为,直接公告退出,淘汰退出产生的缺额从其他市(州)相关园区中遴选递补。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机制上,四川省经信厅将聚焦“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协同省直部门,整合资源开展“服务赋能园区”。指导各市(州)和园区,按照“5+1”重点特色园区的《行动计划》和《服务促进办法》落实具体工作,持续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确保到2023年底,四川建设100个左右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势突出、创新功能完备的重点特色园区。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实习记者 王培哲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