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
受市社科院邀请,16-20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就公园城市建设情况在川进行调研。这是他连续第四年来蓉就这一主题进行调研,是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后的首次成都之行,也是其在四年调研中首次对成德眉资4市进行联合调研。
这样的安排有什么意义?五天的调研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离蓉前,潘家华学部委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四年首次将调研地点拓展到了成德眉资4市
与前三年调研不同,今年,潘家华团队首次将调研地点从成都一地拓展到了成都、德阳、眉山、资阳4市。面对一天一市的高强度,“有备而来”的他在一身“准正装”下“低调”搭配了一双黑色运动鞋。对于记者发现的这个小细节,潘家华“透露”,这是他专门为这次调研买的,而且“这几天跑下来收获很大,完全是物超所值了。”
潘家华说,将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和公园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是此次调研的一个重要目的。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近期,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积极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成果,既然是示范区就意味着成都要在目前公园城市建设取得较好成效的基础上,对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路径进行进一步梳理,提炼出一套有形的、可复制的、能见效的模式。
特别是在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加快成都都市圈建设的背景下,能在区域内实现要素联动,突破边界、提升效率、协同一体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好做法进行复制,向德眉资推广呢?如果复制成功的话,就可以再进一步向其他地方推广复制。
“从几天的调研情况看,对于同城化,各地市民的心理期盼、期望非常高。”他说,尤其是轨道交通从成都已经或正在延伸到周边,这是非常好的。成都在同城化方面做的这些努力、这些经验应该也是可以为国内其他城市所借鉴的。
逐字解读“公园城市”不可只谈公园忽略城市
“与此同时,我们也持续地希望通过进一步研讨交流,对公园城市的学理逻辑加以梳理、加以深化、加以拓展和完善。”潘家华说,公园城市的概念提出来以后,对这一概念的解读很多,最常见的一种解读就是将其等同于绿道建设、公园建设,“这种解读太表层、太肤浅,忽略了城市本身。”因为城市是人的聚集地、人的生活所在地、人的工作所在地,所以公园城市必须要把人的需求表现出来,而且不是单个人的需求,不是一个小团体的需求,是全社会的需求。“比如说我们把城市建在森林里面了,但没有就业,怎么生活?没有就业,怎么实现发展?美好生活没有就业的保障,没有收入水平的保障,就是一句空话。”
那么,对于已经研究这一课题四年的潘家华学部委员来说,又是怎样理解公园城市内涵的呢?
“就是字面解释。”潘家华阐释说,“公”就是指这是属于每个人的、人民的城市。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生活,有所有权、有获得感,有参与感,可以贡献,可以享受,“而不是这里圈起来老百姓不能进,那里圈起来老百姓不能进的。”
“园”就是指要有相应的专属的一些功能区,比如住宅区、技术园区、产业园区、服务园区等,“园不仅仅是一种绿色的公园,还应该包括多种多样的特色园区,不能简单地简化为就是公园,否则公园城市的功能就无从表现了。”
“城”是指必须要有城市服务、城市功能、城市产业。没有城市产业的话,怎么就业?没有城市功能的话,怎么运行?没有城市服务的话,怎么移动?并不是说修了绿道,大家都在绿道上骑自行车就可以上班下班,背后必须要有好的道路交通体系。城市环境同样如此,我们看到的是绿色的空气,但背后必须要有污水处理,有大气污染处理,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功能为支撑。
“市”就是指集市、交易,包括信息的交流、产品的交流、技术的交流。市场就是合约,就是要互动,“没有地方让大家谈生意,没有仓库、没有物流、没有商场,那就不是市了,对吧?”
亲身体验成都人的惬意自信背后离不开城市对人的影响
“不仅是释义,对公园城市学理的分析解读包括了很丰富的内容。”潘家华举例说,比如城市的经济运行、生态逻辑、安全韧性等,“我们需要通过这些分析解读,进一步加以应用,制定出公园城市建设的标准、指标、方法、体系,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我们正在思考、正在做。”
既然公园城市建设的评价标准、方法体系还在构建中,那么我们是不是没有依据来评价公园城市的建设成效了呢?
“当然不是。”潘家华说,最直接的就是感官上的变化,比如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然后进一步到生活上的感受,比如交通更便捷,办事更便利,衣食住行都更方便,服务体系更健全。还有很重要的就是精神风貌,人们在一个惬意的环境里精神抖擞,充满自信,“我感觉这也离不开城市发展对人的改变和影响。”他说,自己就很喜欢成都的烟火气,这几天虽然很繁忙,但吃了晚饭会到酒店旁边去散步,也能看到这座城市的繁华喧嚣、生活便捷,感受到人们生活在这里的心花怒放,“这很真实,也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