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今年来,红原县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通过人才驱动、精神撬动、培训推动、实干拉动,锻造驻村帮扶“硬核队伍”。
人才驱动,壮驻村队伍之“骨”。为政之道,首在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工作也好,人才工作也好,本质上都是用人问题”。坚持以鲜明“选得优、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导向,红原县注重打造推动乡村振兴的驻村帮扶骨干队伍。通过干部自荐、单位推荐、组织审查程序,采取组织提、乡村点、干部选、双方谈、党委定等方式,实现人岗相适、人村相宜。将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工作能力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作风扎实的第一书记、驻村队员选派到13个脱贫村、7个乡村振兴重点村、6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共选派驻村工作队16支、驻村干部46名(第一书记16名、驻村队员40名),人员知识涉猎政治、行政、经济、法律、历史、医疗、教育、畜牧、财会等20个专业,确保乡村振兴干部人才资源接续不断档。
精神撬动,鼓驻村队伍之“劲”。良好的精神状态,源于组织的关心关爱和个人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精神。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督导组每月采取“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查现场,深入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督查工作队关于干部群众评价、帮扶进度成效、内业资料归档等工作,严格考勤签到、请销假、工作纪实等制度。为46名驻村队员购买高原特点综合保险,提供吃住行必要条件,协调解决每人2000元一次性生活必需品费用,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根据艰苦边远程度,二类至六类区每人每年分别为0.5万元、0.8万元、1万元、1.2万元、1.5万元),落实每人每年不低于5000元用于考察调研工作运转经费。常态保持“只争朝气”的精神状态,坚决摒除“等靠要”“得过且过”的错误思想,不断鼓足干事创业的干劲。
培训推动,提驻村队伍之“能”。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通过“理论授课+分组讨论+现场教学”方式,围绕乡村振兴、农村党建、疫情防控、基层治理、集体经济、民族团结、安全生产、群众工作等12项内容,举办专题培训班、现场观摩会和经验交流会10场次,在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上发挥作用,切实提升驻村干部的统筹谋划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定期召开全县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季度座谈会5场次,学习传达中央省州县最新文件精神,听取第一书记季度工作汇报,组织、科农、乡村振兴等部门安排工作149项,帮助工作队解决问题32个,弥补了能力短板,缓解了本领恐慌,做到肩上有责、心中有数、手上有招。
实干拉动,聚驻村队伍之“力”。树牢“实干、实绩、实效”理念,建强村级组织,16名驻村第一书记带头参加村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村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落实率达到100%。发展村级产业,创新“党支部+村集体经济+脱贫户入股”模式,综合开发利用畜牧资源,引导全县840户群众从事第三产业,带动9836人稳定增收,抓紧抓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提升治理水平,总结推广“党建引领、三治联动、精准服务”治理模式,强化自治约束,严格“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机制,落实“三务公开”105次,落实“村财民理乡监管”机制,开展村务监督70次。强化法治保障,围绕偷牛盗马、草场租赁等,开展“以案说法”35场次,走访群众1181户1.9万人次,提升系统、依法、综合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