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成都手作”成功模式打造“凉山手作” 推动凉山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2022-04-26 22:55: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凉山非遗特色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帮助凉山非遗走出去,活起来。2022 418日至25日,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机关党委王勇书记、非遗科姚永梅科长的带领下,在各相关县(市)文广旅局的支持下,负责“成都手作”运营的四川省老伙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勇等成都手作团队一行先后到凉山州德昌县、会东县、会理市、西昌市、冕宁县等地进行了非遗项目调研和选品工作。

3467D771-743F-427A-B7B8-6BD336D581B3

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植根于它生长的彝寨藏乡,14个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中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0 项、省级非遗项目114项、州级非遗项目304项。调研团队先后走访调研了建昌板鸭制作技艺、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油坛肉制作技艺、燕麦酒制作技艺、羊毛毡制品制作技艺、碗碗糖制作技艺、会理红铜火锅制作技艺、会理绿釉陶瓷品制作技艺、彝族服饰、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冕宁火腿制作技艺等近 20家地方非遗项目生产企业及有关传承人。

9D1414D8-9B2E-4316-AB12-D39B61CE538D

凉山非遗商品特色鲜明、品质卓越。建昌板鸭、油坛肉、燕麦酒、碗碗糖、冕宁火腿等非遗产品制作精良,充分彰显了少数民族世代传承的生活智慧和劳动哲学;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羊毛毡制品制作技艺、会理红铜火锅制作技艺、会理绿釉陶瓷品制作技艺、彝族服饰、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彝族银饰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工艺繁复,流程讲究,充分体现了凉山传统工艺的精工品质和艺术之美。调研显示,非遗生产企业、传承人思想解放不够,品牌意识普遍缺乏;非遗生产企业在市场运营、产品研发、设计推广等方面缺乏专业支撑;部分非遗生产企业、作坊产能过小,产品仅在当地销售。

 

B8A07C63-D7C0-4182-8B15-B83FB3283792

“成都手作”是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和支持下,由四川省老伙计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打造的成都市非遗公共品牌。经过两年的运营推广,“成都手作”已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核心,“营销推广机构+研发设计机构+ 生产性企业”的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广大传承人、社会大众、非遗主管部门、社会力量的高度认可。秉承“消费检验产品、市场传承技艺”的理念,四川省老伙计科技有限公司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及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和支持下,拟在全省推广“成都手作”模式,推进传统工艺振兴,促进非遗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AC7DBBCF-0D25-4626-83FF-E77CE24E3EEC

手作模式将以品牌赋能产品,以跨界融合理念创新产品,以传统工艺项目为抓手,创建“线上+线下”新消费体验场景,打造“品牌+项目 +传承人+产品+ 旅游+ 互联网”的文旅农商融合模式,着力解决非遗传承发展中的思想观念、传承人生存、各自为战、品牌知名度低、市场风险承担等五大问题,实现传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018472E-48D6-4321-AAF6-9B55145DD929

此次调研,手作团队发现了凉山非遗项目在传承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看到了凉山非遗的独特优势和市场前景,手作团队将深入分析调研数据和资料,引入手作模式,助力凉山州创建文旅新名片、非遗公共品牌“凉山手作”,让凉山非遗走出去、活起来、火起来。“凉山手作”将以市场为核心、产品为抓手、工坊为载体,服务于传承人、服务于乡村振兴、服务于凉山州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手作团队将在凉山州政府及有关部门、传承人、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将“凉山手作”打造成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全国示范案例!

 

截至目前,手作团队已对采样的百余款凉山非遗商品进行了初选,价值五十余万元的四十余款商品将进入线上渠道和线下实体门店展示销售,届时全国各地消费者都能通过手作平台了解和购买到凉山非遗好物,感受凉山手作的品质和魅力。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 图片来源: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