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麦可以提前割了。”
“嗯,今年偏热一些,五一后差不多就可以收了。”
绕城高速内的一块儿田埂上,何兵和尹小彪站在油菜地旁,商量着五月份作物的收割安排。
何兵是凯达绿色开发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环城生态公园农业项目中位于锦江区竹望山附近的这块田地由他负责技术工作。他的搭档尹小彪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高级园艺工程师,这块地是他负责技术指导的九个点位之一。
经常走绕城高速的市民也许对路旁连片的农田并不陌生,这些正是成都环城生态公园中大力发展的“都市农业”和“景观农业”。
4月27日一早,锦江区竹望山附近的田野里,今年的第一场收割拉开帷幕,去年九月种下的油菜已经接近成熟。
接下来,这里还将收割小麦,种下玉米。
未来,这里将成为融合农业与观光、研学的都市农业新场景。
春忙:油菜收成出乎预料
“五月是最忙的。”尹小彪告诉记者。
这里种植的油菜、小麦属于小春作物,紧接着要播下的玉米则是大春作物,小春作物收割后需要立即种下大春作物,不然会影响今年收成。
记者在田地里看到,颗粒饱满的油菜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蝴蝶穿梭其中,与边坡上的花草共同构成一幅优美的田园画。不远处,一辆收割机正在油菜田里迂回折返,风中传来油菜籽相互摩擦时“沙沙”的声响。
这里的油菜不仅好看,还好吃。尹小彪介绍,与环城生态公园其他区域种植的观光油菜不同,这里种植的“蓉油18号”属于典型的食用油菜,经过六年培育,现在的出油率可以达到42.97%。
“这块地第一次种油菜,这次收割的油菜面积有200亩,预计产量26吨,收成超出我们的预料。”尹小彪告诉记者,去年五月这里经过平整,第一次种上向日葵,九月底又种下油菜。作为一块开垦不久的“生地”,他对亩产量十分满意。
事实上,现在还没有到四川油菜大面积收割的时节,尹小彪解释,目前采用的两段式收割方式是在油菜七八成熟时就用收割机切倒,待其彻底成熟后再统一脱离,如果等到成熟后收割,油菜籽容易脱落,产生浪费。
“夏天你们准备种什么品种的西瓜?”尹小彪一边查看油菜的长势,一边关心起未来的播种计划。
景象:独特的城市农业景观
记者注意到,田野里两块油菜地之间的高低落差可以达到五六米,若干块油菜地彼此错落有致,与印象里连片的油菜景象并不相同。菜田旁的边坡上,有工人在修建花草,与常见到的农田风貌也不太一样。
成都天府绿道文化旅游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业项目管理负责人杨金权告诉记者,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拆迁后遍布建筑垃圾的荒山,经过平整,这里“变坡为梯”,尽可能缩小高低落差,同时在在边坡上种植花草,兼顾了美化和缓冲的作用。
将建渣翻入地下,堆积表土后,每亩施用两到三吨有机肥,何兵认为,在地力恢复的基础上开展特色种植,不仅发挥了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还给未来与第三产业的结合留下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开展这个项目之前,我也没有想到靠近市中心的地方可以有丰富的农业景观,未来这样的景观不仅可以真实地产出经济效益,还可以作为观景、研学的优质平台,是成都市民触手可及的粮食种植场景。”
目前,连接油菜地的还是土路,杨金权透露,下一步将在做好农业种植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栈道、公厕、观景台都列在了建设计划中。
未来:智慧系统辅助农业生产
油菜田的使命不止于此。
在油菜田边的一幢小屋里,智慧农业系统正在实时关注着地里的温度和水分,屏幕上,土壤温度被精确到三层,风力风速也被实时记录,刻画成一条条连续的曲线。
在杨金权看来,智慧农业系统不仅将农业种植数字化、直观化,还给未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了数字保障。
“湿度、温度数据能够给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撑,360度的实时监控也能够保证人和作物的安全。”
(智慧农业系统)
记者了解到,环城生态公园正在借助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技术实力,实施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农作物种植,目前已完成2.6万亩粮油作物、蔬菜、水果种植,预计全年收获粮油作物1.5万吨。
既是田,也是景;既作农,也作旅。
记者了解到,环城生态公园规划耕地10.1万亩,目前已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3万亩,力争2022年底完成累积5.8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与此同时,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依托的智慧系统,通过打造智能物联网与大数据中心,构建起了智慧绿道综合服务平台和综合管理平台,为绿道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基础环境。
环城生态公园正在打造的大城市近郊农业生态体系不仅优化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也在源源不断地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