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022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地震14周年,也是我国第14个“防灾减灾日”。十四年前,无数中国军人奔赴一线,给当地群众带去希望,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十四年后,伤痛在大爱中逐渐被抚平,在爱与感恩中重生。
曾经参与救援的他们现已退役,在新工作的一线岗位,诠释着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今日,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对话曾经参与现场救援的2名退役军人,缅怀逝者、纪念重生。
记录一个鲜活的生命
将希望延续
在四川省大邑县建川博物馆内,“猪坚强”的标本面向公众展出。“猪坚强”曾作为鲜活的地震记忆和抗震精神符号,被建川博物馆收养。去年6月16日,14岁高龄的“猪坚强”去世。
“猪坚强”(图源:建川博物馆官网)
“对于‘猪坚强’的报道,我认为是起到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成都市退役军人郭吉保回忆,当时跟随部队前往彭州市龙门山镇参与救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现场看到“猪坚强”被埋36天后奇迹生存,一下子触动了他。“在救援后期,发现这样的生命存活下来,对于在场的人都是一种鼓舞。”
在“猪坚强”去世之前,郭吉保也曾到建川博物馆看过它。“看着白白胖胖的,已经完全不是刚救出来时的样子了。”郭吉保说道,“猪坚强”其实已经成了鼓舞人心、给人带来希望的特殊符号。
“奔赴灾区就是奔赴战场,而手中的相机就是我的‘武器’,记录下了一段历史。”也是在现场救援、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让郭吉保深切地体会到了群众对于军人的信任。
“退役以后,我将很多的精力投入志愿服务上,服务好身边的群众。”作为成都市退役军人战旗红志愿服务队的一员,郭吉保还号召身边的退役老兵组建了老兵放映志愿服务队,常态化进社区传播红色文化。
“活着回来就是万幸”
感恩当下的“平凡”
另一名参与救援的退役军人刘秋红,当时是武警四川总队成都医院外二科的一名医护人员。“5月13日凌晨2点我们接到命令,立即赶往汶川。”刘秋红回忆起当时进入汶川的场景,“看着落石和悬崖上只能落下半个脚的‘小道’,第一反应是我可能真的要‘交代’在这里了。”
尽管余震不断,刘秋红所在的医疗队还是第一时间前往汶川县灾情严重的汶川县萝卜寨。“情况紧急,我们每一名官兵都写下了遗书。没有多想,我就在信里嘱托家里人一定要好好生活。”
“救援期间,我给一个小女孩固定被废墟压断的腿时,她全程没有流过一滴眼泪。”回想起这个坚强的孩子,刘秋红眼泛泪光,“灾难面前,生命很渺小,但是她的坚强也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最后完成任务返回成都,活着回来就是万幸。”
退役后,刘秋红成了一名公交车司机,“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一样能为大家服务,做出成绩。”刘秋红告诉记者,接下来自己将参与战旗红志愿服务队的应急救援队,时刻做好提供医疗救护服务的准备。
“目前战旗红志愿服务队已建立58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吸纳866名退役军人,提供消防救援、医疗救护、特种训练等功能的专业化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参与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成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成都市退役军人战旗红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以来,已参与“7·20河南暴雨”“9·16泸县地震”等紧急救援行动,帮助当地群众渡过难关。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成都市上万名退役军人战旗红志愿者长期驻守在抗疫一线,用“老兵能量”筑牢疫情防控坚实堡垒。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潘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