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之际,抖音与故宫博物院达成合作,发起“抖来云逛馆”计划,助力故宫的藏品文物视频化,打造视频版百科全书。自此之后,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博物馆奇妙夜”。置身其中,记忆的传送门开启,历史与现实,在线上场域内合一交融。
数字文博之勃兴,近年来愈发呈现加速态势。作为业界标杆,故宫在此方面探路先行,诸般极具先锋意义的布局手笔,收获颇丰。与之遥相呼应,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也早已深耕抖音成为头部网红,其镇馆之宝黄金面具,更是被广大网友奉为“神品”,膜拜打卡、再次品鉴者络绎不绝。神交已久,心驰神往,而今隔屏相见,自然是爱不释手。
从故宫到三星堆博物馆,“抖来云逛馆”,文物视频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把文物变成了“活物”。这种“活力”与“生命力”,一方面是指技术加持变旧为新,文物重焕光彩、“跃动”起来;另一方面更是指,某些文物从“锁在深宫人未识”而至“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不亚于是一次“重生”。
众所周知,最近一两年受疫情影响,博物馆线下接待能力普遍收缩。而即便在此之前,博物馆相对有限的行业供给,与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早就存在。在此语境下,“数字文博”“云上博物馆”的价值越发凸显,其既是一个“短期的答案”,更是一个“长期的选项”。诸如“抖来云逛馆”之类的计划,把偌大的故宫浓缩于分寸掌机之内。古拙厚重的藏品,经由数字建模、场景拟合、虚拟增强,重塑自我,变得轻盈灵动、可近可亲。
云端博物馆,最初被视作疫情期间“逛展”的替代方案,然而放眼长远,其意义显然远不止于此。抖音发布2022博物馆数据报告揭示,过去一年文博内容播放量超394亿次。如此大体量流量,直观表明了,文博内容与生俱来的吸引力,以及在短视频场域内巨大的“票房”感召力。所以说到底,“云端博物馆”的根本性价值,实则还是在于扩大了“文物”“文博”的到达率、传播度,极大上推动了文化消费领域的供需适配。
所谓文化传承,天然应该包括“保护”与“发展”两个维度。文物保护,固然要有恒温恒湿、养在“玻璃罩里”的无微不至,可若是仅仅如此,势必会加剧疏离,使得“文物”脱离于日常人的生活场景、舆论议程与审美视野。没有接近性、没有在场感,没有了“热度”也便少了“情感上热络”。有鉴于此,抖音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抖来云逛馆”等项目,创造性地拉近了文物与公众的距离。视频化的文化叙事,历历在目、触手可及,这是身边的“文物”,活灵活现、具体可感、直抵人心。
在抖音,逛博物馆成为新风尚。数据显示,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抖音内容覆盖率达98.64%;过去一年,博物馆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70%,博物馆相关视频获赞12亿次。此外还有统计表明,“00后成为最喜欢看博物馆类视频的人群”……事实上,用户结构的年轻化,本身就是抖音的先天特质。数字文博、线上逛展,美学的涵养,通往价值之认同。后浪奔腾,于传统文化的静水流深处,激起青春涟漪;文脉悠长,古典之美、器物之美、岁月之美,在代际之间流灌、滋养。
让古董不再难懂,让藏品不再“封藏”。抖音联合故宫,博物馆的数字化,文物的视频化,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去壁垒”普惠及的过程。如果说,云端博物馆,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壁垒。那么,文物视频化,及其人格化叙事、故事化讲解、剧情化演绎,则突破了知识的壁垒、审美的壁垒。得益于此,公众得以轻松愉悦无负担地进入情境,在潜移默化间接受艺术的熏陶。而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得以摆脱“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尴尬,一跃成为时尚意象。
有身临其境,方有感同身受。文化的认受,很大程度就源于高频的、具象的接触,来源于个人趣味与审美对象的同频共振。不仅是在国际博物馆日走进“博物馆”,而是引导博物馆走进每个人目力所及的生活日常。我们所记录的美好生活,理应有博物馆的一席之地。在抖音,数字文博重塑潮流,由传统而时兴,古典文化与新世代相遇相知,成就博物馆短视频的爆棚人气,彼此欣赏、量能释放,一同汇聚起文明的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