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大桥──沟通历史连接未来
【记者现场同期】石棉大桥是抗战时期乐西公路上的重要桥梁。为抗日战争转运战备物资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为石棉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80年过去了,这座用智慧定格在大渡河上的历史风景依旧雄伟壮观。
【记者现场同期】登上老桥眺望,感受苍翠里有微风过堂。大渡河水拍打着岩石哗哗作响。这座桥好像和别的桥有些不一样。
【正文】走上铁索桥,铁板铺就的桥面和铁索划出了优美的弧线,线与面结合,上下呼应着,好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记者现场同期】据说这些钢索全部是七根七股十九丝的美国进口货,80年来,还从来没有更换过。
【正文】轻抚桥塔上用岩石雕琢的石砖,那种被风雨侵蚀过后的沧桑痕迹,给人一种牢不可破的感觉。塔顶部题的“石棉大桥”四个字,浮雕字体清晰可见,仿佛提醒着过往的行人它曾有过的辉煌。
【同期声】原川矿退休职工 白荣安
白天晚上都是不离人的
两头都站着岗的
这个桥是乐西公路的咽喉
所有到乐山到西昌都要过这座桥
这个大桥很重要
一切的物资
带密的东西
都要从这条大桥走
站岗主要是为了
把这座桥看好
不让敌人破坏
让国家所有物资
畅通无阻
【同期声】原川矿退休职工 李明章
以前走桥上
就是拉棉
拉棉出去
成都那边拉蔬菜回来
【正文】70年前,这里是繁忙的,每天有20辆左右,载有4吨重的棉车穿过老桥,开往成都、转运至国外。同时,矿山物资例如炸药,生活物资,例如粮食和蔬菜也经过这座老桥运回来,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李明章、白荣安老人他们曾用生命保证桥梁的畅通、物资的安全抵达。而李利剑医生,也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骑自行车往返大桥,为病人抢救生命争取时间。
【同期声】县中医院副院长 李利剑
【正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一种精神,石棉县城经过70年发展已建设桥梁14座。石棉大桥作为我县第一座桥梁,它在经过四、五次的翻修加固后,模样没有太大改变,但因为它沟通着桥的两端,让石棉这座年轻的城市获得了飞速发展。
【同期声】原川矿退休职工 白荣安
桥也变了
原来是木头架架起来的
现在走着不晃
以前晃得特别厉害
现在条件也好了
交通也方便了
我们生活也提高了
我们觉得很满意了
把我们老年生活过得更有趣味
【同期声】原川矿退休职工 李明章
原来全是平房 茅草房
现在全是楼房
全部变完了
原来那一块
全部是荒地山地
现在全修成楼房了
【同期声】县中医院副院长李利剑
【记者现场同期】如今,人类的建筑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修建更长更坚固的桥梁。虽然这座大桥,少了以前的繁华与匆忙。但是,无论是过去到现在,它真真切切记载着这座桥上的人们的苦与甜,它更像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是石棉人集体的记忆空间,是石棉人情感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