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报告,泸定县完成首轮震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报告,石棉县完成首轮震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报告,……”
9月7日24时,泸定“9.5”地震震区首轮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如期完成。作为此次应急排查工作的主力军,省地质局、省地调院、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等地勘单位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主要负责同志率领632名专业技术人员,投入160台车辆、465台(套)无人机等专业设备,闻令而动、迅速驰援,用脚步监测灾情,用生命守护生命,彰显了“大地医生”的仁者之道。
──为守护生命而战,挺进“生命孤岛”
地震发生后,面对多处“生命孤岛”,地勘单位与时间赛跑,冒着生命危险穿过一个个生命禁区,全力将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降到最低。
“党员跟我先上!”省地质局下属成都水文队徐鹏、郭华、刘强等3名党员,克服道路阻断、快艇无法停靠等困难,带领技术人员利用吊车,从大岗山水电站大坝吊降至40米下水面,乘皮划艇奔赴本次受灾严重的草科乡,第一时间完成三维地形测绘,查清山体滑坡边界和影响范围,为打通道路、伤员转运和灾害预防提供第一手地质数据。
灾情就是命令。省地调院下属水文中心党员先锋队,身背30公斤监测仪器,走水路、爬断崖,徒步近15公里,渴了喝泉水、饿了啃面包,历时12个小时挺进王岗坪乡,冒雨架设设备并升起无人机,迅速完成对山体崩塌地带灾害应急排查。
截至目前,全省地勘单位共调派28支地质灾害排查除险专业队伍奔赴震区,协助当地政府全覆盖开展震区及周边隐患风险排查、安置点评估、监测预警、值班值守、避险转移等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范工作。
──越艰难越向前,锤炼“地质尖兵”
地形高差大、切割深且岩体破碎是此次震区主要特点。地勘单位牢记使命、向险而行,迅速对登记在册的183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新增隐患风险,为避险转移、安置点设置等工作提供准确地质数据支撑。
面对滑坡、崩塌频发,人员无法进入的深沟峡谷,全省地勘行业内多名专家组成“高科技”地质团队,通过大屏研判无人机实时传回的重灾区地质调查数据,快速掌握现场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保障排查人员安全。震后应急遥感解译小组,多渠道采集光学卫星、雷达卫星、无人机航拍等遥感数据,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和灾害损失进行快速解译和评估,并将相关解译成果第一时间发送给现场救援队伍和抗震救灾部门。
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下属冶勘设计集团12名应急抢险队员组成先遣队,3次冒险冲锋海螺沟景区一号营地未果,6名队员立即转乘直升机前往山中开展数据收集;为减少往返,他们还主动请缨在山中驻守3天,确保早日完成高位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任务,全力守护景区及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时刻靠得住,危急时刻顶得上”。平时的地质人,是支援经济建设的“地质专家”,灾难面前的地质人,是守护生命的“地质尖兵”。截至目前,地勘单位共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3480处,协助紧急避险转移安置10152人、设置临时安置点137处,开展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65处。
──血脉相连,守护“人间大爱”
地质人常年从事野外作业,在服务国家找矿事业的同时,也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是老百姓口中守护自然、守护生命的“大地医生”。
“磨西河上来回穿梭的地质人。”这是泸定县磨西镇村民对在当地开展地质勘查工作的省地调院915地质队赵杰、王浩等技术人员的亲切称呼。地震发生后,他们按照前线指挥部统一安排,就地转为应急救援队进入道路中断的青岗坪村开展排查,沿着磨西河谷两岸来回穿行,避开滑坡路段,爬坡上坎、抹黑冒雨赶至青岗坪村,第一时间通知村民紧急避险,避免了二次伤亡。
灾情无情人有情,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下属兴蜀设计集团乐建率领应急排查小组,日夜兼程赶赴泸定县冷碛镇隐患点,48小时不休息详细踏勘高危崩塌点,随后立即转战当地临时安置点为村民讲授地质灾害和避险避让知识,确保人人知晓防灾常识,人人掌握防灾技能。
“大地医生”的仁者之道,志在守护生命,这是对地质人最好的诠释。抗震救灾还在继续,全省地质人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全力以赴、逆行而上,与当地党委、政府和灾区人民一道并肩作战,切实防范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加快推进地质灾害评估,早日重建美丽家园。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