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作为放射科医生,在我工作这13年里,主要工作都是坐在诊断室里写报告,这是我第一次直面106名需要照顾的群众。”回想起从海螺沟撤离的场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胡娜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9·5泸定地震发生时,胡娜正和当地医生康平在海螺沟四号营地医务所完成最后一次调研。一瞬间,电停了,手机没信号,缆车停运了。
下午3点,天上持续下雨,气温骤降,原本稀薄的空气越发稀薄。“氧气这样稀薄,气温这么低,我们会不会冷死?”“三号营地会不会把我们接下去?”被困在四号营地游客开始不断提出疑问。
“当时内心曾有一瞬间的犹豫和害怕,但长期以来医生的职业素养战胜了对余震和未知的恐惧。”胡娜想着,作为放射科医生虽然日常不参加一线急救工作但那个时候应该站出来承担起所有人员的医务保障工作。
“各位,我是华西医院放射科医生,虽不是急诊科专业医生,但愿意竭尽全力帮助大家。”也许是真挚的语气,让胡娜获得了候车室里被困群众的信任。
随即,胡娜和康平趁热打铁,对所有滞留人员做了基础性疾病调查。“27名游客中高龄老人4人,高血压4人,心房纤颤1人,疑似骨折1人,红斑狼疮1人,还有1个神经性皮炎。”更糟糕的是,所有患病游客都没有带药上山。
胡娜立即向工作人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转移到更低海拔,否则部分游客夜间出现生命危险的可能性较大。”
9月5日下午4点50分,四号营地的36人乘着缆车到了三号营地,与三号营地的72人汇聚。“海螺沟管理局工作人员牵头组织包括我和康平在内的21名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根据安排,我们为大家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此刻,胡娜和康平又转换为“心理医生”与“全科医生”,重点关注患病游客并一对一安抚情绪,对疑似骨折的游客瘀血肿胀的手腕进行临时处理并制动;对高血压、房颤的游客监测了血压和心率;对呼吸困难、头痛的游客予以吸氧、止痛……
9月5日晚上,余震不断,胡娜守着急救药箱彻夜未眠。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着,滞留人员等待着救援。9月6日,曾有游客想自行下山撤离,但胡娜和工作人员都做出提醒并制止。
“从医生的角度,我给大家普及一下,现在要做的就是降低氧耗,保暖,养精蓄锐等待救援队的到来……”在等待过程中,胡娜发挥起“精神支柱”的作用,一次次地安抚着被困人员的情绪。
9月7日上午,隆隆的飞机声在众人头上响起,最后稳稳地停栖在三号营地的开阔场坝,期待已久的108人一下欢呼起来,“那一刻,我如释重负。”
9月7日13点50分,胡娜陪同患者游客乘军机撤退。下午返回磨西镇北的甘孜州皮肤病防治院后,胡娜继续加入医院抗震救灾工作,对地震伤员、发热等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影像服务。
“回想起过去的三天两夜、49个小时,还是有点后怕,但庆幸自己常年的医学教育和医生本能,以及华西人长期秉承的社会责任感,让我鼓起勇气为更大的群体生命安危保驾护航。”胡娜说,“还好,我没有给华西人丢脸!”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潘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