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电信网络诈骗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新型网络犯罪。9月15日,记者从省公安厅获悉,去年以来,在中央和部、省统一部署下,公安厅会同省通信管理局、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银保监局等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成员单位,进一步深化打防管控宣各项工作举措,打击治理能力稳步提升,我省电诈案件连续14个月实现同比下降,累计劝返滞留境外涉诈高危人员达1.8万,人员外流赴境外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道基本斩断,累计返还受骗群众资金达1亿元,实现了破案数、抓获数上升,发案数、损失数下降的“两升两降”工作目标,反诈工作态势总体向好。
根据分析,此类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案件类型较为集中。当前,前5位的高发案件类型是:刷单返利类,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贷款、代办信用卡类,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类,虚假购物、服务类。上述五类案件约占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总量的74.8%。
二是受害群体覆盖广,女性和青壮年占比高。据分析,受侵害目标覆盖各年龄段和各行业领域。从性别年龄看,女性占比约66%,明显高于男性占比;受害人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1至40岁,约占受害人总数的70%,反映出受害人以青壮年为主。
三是诈骗手法繁多,网络诈骗上升迅速。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公安机关打击的诈骗类型有50种以上,具体作案手法更是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群众防不胜防。特别是近两年,作案手法从电话、短信向网络空间转移明显,网络诈骗案件占电诈案件总量的80%以上,其中通过虚假APP实施的诈骗占比超六成。
四是作案手段加速迭代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利用区块链、AI智能、GOIP、远程操作、共享屏幕、虚假APP等新技术、新业态实施电诈犯罪,不断升级犯罪工具。当前,诈骗分子利用传统对公账户、第三方支付实施犯罪的情况有所减少,但利用跑分平台、数字货币、虚拟货币等实施犯罪的现象正在不断增多。
五是境外诈骗窝点作案占比80%以上。诈骗集团头目和骨干往往躲在境外,打着高薪招聘的幌子,诱骗招募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赴境外从事诈骗活动,同时通过社交软件,组织指挥境内不法分子从事APP制作开发引流推广、买卖信息、转账洗钱等黑灰产违法犯罪。
四川公安提示:再高明的网络诈骗技术,也是利用人性弱点。请广大群众谨记“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筑牢防骗的“防火墙”,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