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您好!我是武侯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信息排查专班的工作人员,请问您近期是否到过**风险地区,您最近一次核酸是什么时候做的,结果是什么?谢谢您的配合!”
“赶紧比对数据库,补齐这批排查人员关键信息,派发街道排查组,凌晨1点前必须排查完毕。”
“快来看,这几条信息表述不清晰,无法确定风险人员是否管控……”
......
9月4日,半夜11点,武侯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信息排查专班,脚步声匆忙、键盘声急促、语音排查声此起彼伏,与窗外空旷的街道、寂静的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空间不那么充足的办公室内,有序地分布着数据接收派发组、数据分析组、信息核查组、电话排查组、技术支撑组,他们已连续奋战了48个小时,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节点,没有人松劲、没有人掉链,全力冲锋、士气正旺。然而这群人中,年龄最小的仅22岁,年龄最大的38岁,平均年龄不到25岁,他们是一群年轻人。
将时钟回拨到20天前,成都“7·15”“7·22”疫情刚平复,这群年轻人暂时卸下“战甲”,回到自己本来的工作岗位,有的用热情的微笑迎接办事群众、有的用专业的技巧快速审批办件信息、有的细致记录着企业的问题诉求,原来他们是武侯区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的新生力量,没有疫情时在各自的岗位认真工作、发光发热。
“8·25”疫情来势汹汹,他们闻令而动,再次披甲而战,这一次不同的是毒株更狡猾,传播速度快、隐匿传播多,每日红黄码、应急黄码、风险地区人员等排查数据量特别大,好在这支“铁军”自2020年初组建以来,经过两年多的磨炼,已能够从容应战。据统计,今年以来专班接收派发防疫排查数据共计342672条,单日最高排查量达18230条,7×24小时高强度工作成为常态,最长连续奋战22个昼夜。
在战“疫”中历练责任
“这么强的工作压力,累不累?”
每次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数据分析组和电话排查组组长的年轻小伙苟航,总是面带微笑地说“还好、还好。”
他是去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新人,到单位第一天就被科长告知,除了日常科室工作外,还要参与疫情防控信息排查任务。
“去年10月刚到单位报到,11月成都就暴发了本土疫情,第一次参与信息排查、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面,确实被震撼了,那种氛围让人感到很紧张。”小苟回忆到。
“印象最深的就是,专班的每一个人对每一条数据都高度关注,我们科长甚至能随时说出重点风险人员的信息排查情况。”
小苟若有所思地说道:“后来,我才明白这项工作的重要,如果漏掉或者疏忽了任何一条风险信息,都可能会影响到整个防疫大局,更重要的是会让群众又多了一分危险。”
在战“疫”中争当尖兵
在专班不仅有像小苟这样快速成长的小伙子,也有一群精明能干,特别有战斗力、特别能吃苦的小姑娘。
这位正在追踪数据的小姑娘名叫何瑶,因为年龄最小,大家都叫她小何,看似娇小玲珑,身体里却蕴藏着大大的能量,从“7·15”疫情到“8·25”疫情,小何与另外两名同志,一直坚守在数据排查组,从她敏捷的动作、熟练的沟通中不难发现,她已成为这支队伍的绝对主力。
“我们数据排查组,需要对整个排查工作的各个环节、处置流程都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及时地将排查数据精准派发到各个排查小组。”小何用手理了理好几天都没来得及清洗的头发,慢慢说道。
“为此,我还经常‘骚扰’省上和市上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同事们没事的时候也经常一起复盘、分析、总结,在遇见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方法中慢慢就上手了,现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心里也很踏实了。”
在战“疫”中提升能力
“我把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合在一起对比一下,应该能找到问题在哪儿。”这位来不及抬头说话的青海小姑娘叫龙媛媛,去年才从大学毕业到成都工作,看她在电脑上一阵眼花缭乱的操作,还以为她是学计算机的,其实她的专业领域是法律。
“我在专班学到了好多与数据统计、分析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现在一些数据量小的分析,我都可以比较快地完成。”媛媛自信地说道。
“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单位领导对我们的住宿、交通、生活等问题都很关心,防疫工作虽然很苦、很累、很难,但是跟大家在一起并肩战斗,我觉得不孤单,很温暖,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媛媛坚定地说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他们只是这群年轻人的缩影,在成都慢下来、静下来的时候,这群昨天还在父母身边撒娇、逗笑的“小朋友”,今天已化身成了一名“防疫战士”,在这场全体参与、全民配合的战“疫”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相信有你们,成都必胜、明天更好、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