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代表“家站”主阵地 他们把实事办到了百姓心坎儿上!

2022-12-06 19:29: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工作平台,也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行代表职责的重要活动场所。

今年10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四川省“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平台建设运行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定位更清晰、命名更规范、活动更丰富、运行更有序”目标,明确规范设置方式、平台名称、活动内容、运行机制、履职行为、意见处理、网络平台等“七个规范”任务,确保全省代表“家站”建设运行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

四川各地扎实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架起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这些成果,书写在四川的田间地头、群众身边,更交相传递在老百姓的口中、心中。

代表“家站”成群众来访重要阵地

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儿上

“我家的地坝离路边很近,车辆过往对自家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诸葛大沟经常被上面冲下来的杂物堵塞”“自来水公司安装水表和水龙头安装位置不当问题”……在眉山市青神县诸葛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一本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台账上,密密地记录着2022年以来,诸葛村群众的来访问题。

在洁净、规范的联络站大厅里,高台镇人大代表马学兵不时就要接待一位前来咨询的村民。这个今年新近投用的“升级版”联络站正是眉山市建成的380个人大代表联络站之一,也是人大代表“家站”主阵地的典型缩影。过去几年来,不少当地民生问题都通过这个渠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解决。

在高台镇诸葛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老人很多,养老问题是人们普遍反映的难题。“老人在家,经常下顿接不上上顿,或者煮一顿饭吃一天,既不健康又不营养,我们在外务工又没办法照顾老人,可把我们愁坏了,”诸葛村务工村民周大叔说,“要是有个食堂就好了”。

村民们的呼吁通过“家站”迅速传到了县镇人大代表宋德祥的耳里、心里。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他积极向村两委和镇人大反馈建议意见,镇人大主席团受理后,专题提请镇党委会研究,纳入乡镇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交镇政府办理。

通过积极对上争取,2021年高台镇诸葛村投资50余万元,重新装修了村里的闲置宅院,购置了厨房用品、餐桌椅、餐具等设施,开办了“长者食堂”,采取“政府搭台建设+本地乡厨承接运营”的方式运营。在这里,乡厨通过市场化经营反哺60岁以上老人的平价就餐费用,同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每餐仅需6元,既解决了老年人就餐的难题,减轻了当地青壮年的负担,又实现了可持续的发展。这一系列行动,真正把实事办到了当地群众的心坎儿上。

“家站”的作用发挥在方方面面。今年4月初,在眉山市丹棱县张场镇锁江社区代表联络站每月一次的代表走访群众活动中,县人大代表曹莉在自己的联系户居民陈太银家中获悉,附近一条群众频繁使用的道路凹凸不平、下雨泥泞不堪,群众意见很大。了解情况后,联络站站长组织全体代表深入现场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将该问题以民生票决候选项目形式上报提交给镇人大主席团。

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镇人大的回应,最终经镇人代会票决该项目为今年实施的民生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曹莉担任项目监督小组组长,坚持每天到场查看进度,听取群众意见,及时与施工方进行沟通交流,确保建成群众满意的项目。

“没有想到随便给锁江社区代表联络站的人大代表说了一下,仅用了短短2个月时间,就把我们的烦心事情给解决了。”8月底,锁江社区7组投资20万元建成的长270米、宽4米的黑化路面正式竣工通车,陈太银激动地说,“以后有什么事情我就去联络站找人大代表。”

完善管理机制

创新做法让“家站”发挥更大实效

代表“家站”发挥作用突不突出、实际效果好不好,管理是关键。

如何保证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事”、代表“坐得下来,走得出去”、机制“健全起来、运转起来”?随着全省代表“家站”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四川多地探索出了亮眼的做法。

今年2月28日,宜宾市翠屏区在合江门街道北门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举行五级人大代表集体入站活动启动仪式,拉开了全区1270名全国、省、市、区、镇五级人大代表集体入站履职、紧密联系群众的帷幕。

当地把人大代表联络站作为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地生根的有效载体,以“全域覆盖、区域协调、精准入站”为思路进行全局规划、科学设点,根据各镇(街道)辖域范围、人口分布等情况,统筹设立48个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并根据代表职业领域、专业特长以及当地发展和群众所需,将人大代表精准编入各地联络站,通过“建点──连线──带面”构建基层人大工作网格。

同时,当地建立起“三联三定”机制,加强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对点联系委员、委员对点联系镇(街道)及相应代表、委室对点联系代表小组,实现代表联系工作全方位、全覆盖。持续健全入站代表收集问题、转交办理、跟踪督办、反馈群众的制度机制,推动形成工作闭环,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在此基础上,如何激发基层争创的积极性,促进联络站工作质效提升?翠屏区的做法是开展“星级创建”。即按照《星级人大代表联络站考核评定办法》规定,对各人大代表联络站进行全方位综合考评,并评定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代表联络站,进行公开授牌。这些星级联络站将按等级给予经费保障,如此就能有效激发基层争创热情,推动联络站建设“好中更优、提档升级”。

线下触及不到的领域就由线上来解决。泸州市创新人大代表“家、站”运营模式,通过建设“24小时不打烊”的“代表之家”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今年4月15日,家住泸州市龙马潭区安宁街道良丰村的刘主权通过“人大代表的网上家园”中“连心悄悄话”板块一对一向区人大代表邹伟反映,因儿子参军在外,自己体弱多病不能下田干活,眼看自家2亩多水田迟迟还未移栽秧苗十分焦虑。邹伟代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和安宁街道人大工委联系。4月20日,街道人大工委组织带领区人大代表6人到刘主权家中,深入田间开展“人大代表助农插秧”活动。经过大家的协作努力,刘主权家中的水田很快插满了绿油油的秧苗,解了燃眉之急。

这正是龙马潭区人大常委会率先在泸州市开通的“人大代表的网上家园”,创新用“24小时不打烊”的人大代表“家、站”推动人大代表和群众零距离、全天候联系。

记者看到,“人大代表的网上家园”包含有6大板块,其中“代表风采录”向居民展示代表履职承诺与履职活动;“网上加油站”让代表和居民都可以学习人大相关的法律法规;“民情直通车”方便居民直接在网上反映问题和诉求;“信息情报站”让群众监督人大代表和街道人大工委的履职动态;“连心悄悄话”还可以让代表与群众“一对一”探讨不愿公开的困难;“制度体系库”规范了10项工作制度。

“代表之家”提供了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网上家园”则实现了从代表之家的“面对面”到网上的键对键,让居民足不出户,通过手机就能与代表沟通、反映情况。这些创新举措让代表“家、站”释放出更大能量、发挥更大作用。

事实上,推进人大代表“家站”建设,推动代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正在四川各地全面推进、遍地开花。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1.4万余个代表“家站”,全省四级人大、五级人大代表依托代表“家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开展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推动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同时,更好发挥代表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