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全面总结了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指出了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奋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五个牢牢把握”彼此相连,是新时代新征程赶考路上解决一系列疑难杂症的处方良药,是新时代赶考之路上最有强健有力的保证。
一、牢牢把握过去5年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以伟大变革增强赶考之路的历史自信
历史自信是社会历史主体对国家以及民族发展蓝图的坚定信心,是对一个政党的充分肯定。我国的历史自信既有对华夏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传统的自信,也有对党百年奋斗成就与目标的自信。
烈火试真金,逆境炼强者。过去5年和新时代以来的10年是极不平凡、极其困难的。10年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随着世界经济中心和政治博弈中心的转移,中国在探索复兴道路的征途上也面临着无数的危机与挑战。“美国优先”主张的盛行、以国际恐怖主义和网络安全为首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文明冲突论”“麦卡锡主义”等外部威胁使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决策、稳步推进,凭借敢闯敢拼的精神以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和变革性的实践越过了涉滩之险、爬坡之难、闯关之艰,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与挑战,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十九大以来的5年是新时代10年至关重要的部分。5年来,我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威胁,如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战等“灰犀牛”事件不断演变,对中国自身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提升极为不利。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和国家坚持齐驱并进,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兼顾发展与安全,带领人民稳经济、促发展、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如期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攻破了许多国家无法攻破的困局,解决了许多周旋已久的难题。面对不断演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党和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发展过程遇到的矛盾,让中国人民在疫情的打击下如期实现全面脱贫。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人民情怀,还具有人类情怀,不断以“中国之治”应对“世界之变”,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中国道路的先进性,彰显了中国的使命担当、大国担当。
我们既要紧密联系党走过的百年非凡历程,也要深刻认识过去5年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不断从伟大变革中增强全党全国人民的志气、骨气与底气,从一系列重大转折中增进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深刻把握“中国之治”、深度理解“中国之制”,以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增强赶考之路的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
二、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党的创新理论把握赶考之路的历史主动
历史主动是党在遵循历史客观规律、秉持人民至上前提下表现出的一种敏锐洞悉历史发展趋势、掌握历史机遇、促进历史发展的精神气质与实践品质。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与党的创新理论体系正是党在把握历史主动的前提下开创出来的。党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时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也促进党的理论不断丰富和创新。
十八大以来,党全面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在推进社会主义变革的过程中形成并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的方法论具体而言就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这一理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它源自于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根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实践,深化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是我们国家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受血与火的淬炼后得出的普遍真理。第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朱子语录》记载着“立志不坚、终身不济”这一说法。所谓古为今用,也就昭示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更要自信自立,基于中国具体实际与基本国情,踔厉奋发。倘若意志不够坚定、志向不够明确,便很难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第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新”这一热词贯穿始终。从秦朝实现大一统后,古代中国就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虽然近现代有过一段衰落的历史,但是展望今天的中国,我们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西方国家花费几百年时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一方面是因为坚持正确意识形态的领导,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我们敢闯敢做,开创出一条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新道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第四,坚持问题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次要矛盾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党所有的理论创新都是为了指导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第五,坚持系统观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统筹兼顾,透过现象看本质,穿越历史观当局,综合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既要兼顾人民关怀的问题,也要统筹强国建设的奋进目标。第六,坚持胸怀天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局意识,在当前两大变局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既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要不断拓展世界眼光,积极回应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世界谋大同。
“六个必须坚持”彼此相连、内在统一,阐释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理论指导、实践立足点、根本原则方向、发展格局以及主要着力点。建功新时代,我们将面临新形势、遇到新挑战与新矛盾,在前进的道路中必须始终保持不偏不倚的定力,掌握历史主动。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以“六个必须坚持”沉着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未知风险,以党的创新理论把握赶考之路的历史主动。
三、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以宏伟蓝图坚定赶考之路的历史自觉
历史自觉是历史主体在探索社会实践过程中主动创造历史发展前景的一种能力和水平。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可以推动革命、建设、改革的宏伟大业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个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始终从历史角度出发,站在历史主体的一边,主动营造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景,深刻把握历史规律,作出科学决策,制定符合国家发展的阶段化战略。党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新时代以来的一系列变革皆是遵循历史规律、追寻历史潮流、把握历史主动的结果,都高度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自觉。
历史在赓续,时代不同,使命和任务也在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伊始,就致力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探索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建党百年来矢志不渝的使命和义务。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紧紧相扣,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其一以贯之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国大地,紧密贴合中国具体实际,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随着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步伐渐趋稳进,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知更加深入、战略更加成熟、实践更加丰富,在探索中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度和广度。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庞大的国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踔厉奋发,实现了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可谓是创造了世界奇迹。党和国家也以丰硕的发展成果科学回应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实践经验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完全正确的先进之路,是适合中国人民发展的成功之路。
党的二十大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描绘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创造性凝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基本特征以及重大原则,深刻诠释了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党将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问题。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既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也彰显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自觉。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不断以新时代新目标坚定赶考之路的自立自觉,才能屹立于时代潮流,才能在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赶考之路上行稳致远。
四、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以全面从严治党担当赶考之路的历史责任
历史责任对于个人而言,就是担负起个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对于党和国家而言,就是为人民尽心,团结人民实现国家富裕,人民富强。纵观古今中外,不乏勇于担当责任的个人、集团与民族,但是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番,在直面自身内部矛盾与冲突时,敢于以破釜沉舟的决心进行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党百年来的发展史,是一部通过自我革命促进民族复兴的担当史、责任史。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是保持党永不变质、保持健康肌体的密码。10年来,党基本解决了内部长期积累的矛盾与冲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经过自我革命与自我净化,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显著加强,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紧密,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第二、反腐斗争取得了压迫性成就并且仍在不断巩固其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抵制党内腐败,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高压态势“打虎”“拍蝇”“猎狐”,坚决保持零容忍的态度。经过努力,党内形成了一整套不敢腐、不能腐的反腐机制,中国反腐败道路越走越宽。第三、随着自我革命力度的加深,党的干部队伍结构日趋优化,培养了一批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第四、纪检监察工作相比往常更加法治化、规范化。10年来,我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监督工作条例,极大提升了党内革命的法治化程度,建立了完善的监察与监督制度,解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隐疾与顽疾,将党内制度化水准提升到新的高度。党的百年历程,既是一部带领人民披荆斩棘,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担当史,也是一部自我完善、自我净化的革命史。党百年来取得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指导,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领导。党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建党百年来的伟大实践中经历血与火的淬炼而来的,党的自我革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整个历程。新时代的10年,面对更加复杂与严峻的执政考验,中国共产党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决心和毅力全面管党、治党,自我革命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全党也在颠覆性的锻炼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党的自我革命明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保持自身清醒、巩固执政地位、加强自身锻造的根本方法。
党的百年事业没有终止,党内仍存在一些变异、隐形的“四大危险”,实现海晏河清还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这为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指明了方向。在迈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上,党和国家必须继续坚持赶考之路的清醒,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革新的角度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确保党在描绘民族千秋伟业中保持健康的肌底与味道。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谱写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争取在奋进新的赶考之路上写出永载史册的答卷。
五、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以踔厉奋发的精神合力铸就赶考之路的历史伟业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伟业是一脉相承的。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表述鲜明诠释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党和国家的历史伟业和实现路径。从现在起,团结带领人全国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国家的历史伟业;而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党和国家团结人民不断奋斗,实现这一历史伟业的桥梁和手段,也是短期内党和国家的建设目标。
团结奋斗的价值理念是中国人民延续几千年的精神共识,深深熔铸在中国人民的精神基因之中,并成为中国人民日常行为规范的价值准则。自古以来,诸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独脚难行,孤掌难鸣”“人心齐,泰山移”“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同甘共苦”“万众一心”“鼎力协作”等让人耳熟能详的名言与成语,启示人们要精诚团结、不懈奋斗。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儿女以团结奋斗之心击败了各类外夷入侵,战胜了数不胜数的自然灾害,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国家、开拓了祖国的美好河山。近现代时期,我国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外来入侵,中国人民依然勠力同心,党带领全国人民以宁死不屈的毅力与决心同侵略者作斗争,最终捍卫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在民族斗争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百年来,党矢志不渝将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写在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答卷上,不断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赓续团结奋斗的新要求。在土地革命时期的10年间,党就紧紧依靠农民,提出“建议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停止一切内战”“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迈向了成熟。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党倡导各民族同胞要如一块坚硬的钢铁,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并且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民族同胞为驱除共同的外敌浴血奋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后,党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巩固并发展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了共同奋斗的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更是强调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变化的国内安全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带领人民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取得了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这是党团结带人民一起奋斗来的。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熔铸在了每一代共产党人的身上,刻在了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身上。党的百年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不屈不挠、越挫越勇的团结奋斗史。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书写了辉煌的历史。新时代新征程上,为了挑起历史重任,我们必须继续以团结奋斗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未来5年乃至10年是实现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目标更加宏伟、任务更加艰巨、形势更加复杂,机遇、风险与挑战并存,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也将继续增加。在风险挑战面前,立场不稳、犹豫观望,只会让我们一蹶不振、止步不前。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强国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要有经受风险打击的信心和能力。党的根基与血脉在人民,9000多万共产党员做出的每一分贡献,都会成为党生生不息的生机活力;14亿中国人民迈出的每一个步伐,都会成为实现民族复兴道路中的历史洪流。只有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始终坚持从人民实际出发,同人民一起心连心,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在党旗下团结成为“一块坚硬的钢铁”,继续同心同德、不折不扣、脚踏实地,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填好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空,推动民族复兴的巨轮继续前行。
(作者:陈驰,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琴,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