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两个结合”的重要价值,不仅深刻揭示了我们党过去为什么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根本所在,也清晰阐明了如何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方法路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两个结合”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的时代课题和新的历史使命,以坚定的历史自觉和充沛的文化自信而提出的新的创新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该持续深化“两个结合”,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不断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
“两个结合”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上个世纪初,李大钊同志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国人送来了一丝微光,影响了大批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此基础上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便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经历了建党早期的曲折彷徨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时,就自觉地运用了马克思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随后创造性地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在实践中采用这种方法并获得了胜利。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此后毛泽东同志在许多场合正式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样的提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实现了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上的“第一次结合”。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迫切的重建和发展需要,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的历史任务,建立起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逐步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个结合”的总原则,积极拨乱反正,结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绘就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物质极大丰富这一基础上,深刻察觉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幸福和向往,主动把握住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得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始终注重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始终注重靠近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以科学的理论指引人,以优秀的文化凝聚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感召人,在纷繁复杂的选择中,在百折不挠的斗争中,在艰难曲折的发展中,找到了一条最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两个结合”凝聚着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永恒动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牢牢地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革命斗争最激烈时,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强调只有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了党的宗旨,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更加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党的 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鲜明提出“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理念。
历史和实践证明,在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注意维护和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牢记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注重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根植人民,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人民力量至上;始终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造福人民,坚持人民地位至上。这既源自于中国革命斗争、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源自于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必然要求,更浸润着传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文化基因的应有之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人对民众力量的深刻感悟,至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确定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凝结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升华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
“两个结合”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发展的理论,它源自西方却胸怀人类,指引着人类社会的终极发展走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立足于东方却兼容并蓄,凝结着上下五千年东方文明的精髓。在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时,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方面用中国传统思想理解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用马克思主义阐释中国传统思想。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具体实际互动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启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生的进程。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化用传统实事求是的观念,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在唯物史观的作用下,结合传统的民本思想,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传统中,树立了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在对“大同”“小康”的社会的美好憧憬中,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讲求“尚和合”“和而不同”等观念的影响下,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等。无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结晶早已浸润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里,运用于广大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更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现实和时代的需要,深化“两个结合”认识,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中,在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实践中,不断增强推动中国这艘巨轮行稳致远的底气。
(作者:黎妮,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