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考古中心首次向公众开放

2022-12-13 09:42:00   成都日报

战国晚期商业街船棺合葬墓古蜀漆床

成都矛

展柜前,工作人员为参观者解说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昨日,20余位文艺界人士造访成都考古中心,这是202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年度社教活动“拨云见日──成都考古社教行”的第二场重磅活动,也是成都考古中心首次面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

成都矛首次向公众展出

成都考古中心位于浣花溪旁,就在杜甫草堂北门不远处。进入大厅,“考古·成都”4个古雅大字下方,那件2017年公布发现的、刻有“成都”二字的战国时期青铜矛尖,稳稳地立在墙上。

走近细看,青铜矛的中端前方罩有一面放大镜,好让观众可以清楚地辨认出上面的古雅秦篆“成都”。

成都文物考古中心陈列宣传部主任唐淼表示,这件铭文铜矛出土于蒲江县飞虎村,“它的出现,证明成都的城市称谓早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存在,将成都城市称谓的历史又向前推了200年。”据悉,这件意义非凡的文物,这是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生僻字“识字墙”引人驻足

最受欢迎和引人驻足的部分,莫过于由168个考古“生僻字”及其图片和简明释义所组成的“识字墙”了。卣、壘、斝、簋、韘、瓿……哪个不认识的字吸引了你的兴趣,翻面就可以看到它的读音和意思。

据介绍,这168个字并非随机排列,而是分为车马器、乐器、盛器、兵器等类别精心安排的。

船棺葬古蜀漆床原件展出

展览的第二部分“考古百年”分为4个单元──寻迹古蜀源流、重奏秦汉华章、再现锦城盛景、传承天府文化──按照历史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展示了成都考古历年来的重大发现成果及其代表文物。

距今约2400年的战国晚期商业街船棺合葬墓,据推测可能是最后一代蜀王的墓葬,那架著名的、耗时十几年修复完成的漆床,此次出现在考古中心是其原件的第二次展出,“上一次是在北京,以后则将长期在这里展出,也可以算是我们考古中心的镇馆之宝了。”唐淼说。

入选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老官山墓地,出土了国内最完整的织机模型和大量医简,充分展现了西汉时期成都地区先进的纺织手工业和高超的医学水平,在此出土的木马,也有着汉代典型的古朴优雅风格,美感十足,赏心悦目。

资深媒体人、摄影家迟阿娟告诉记者,看到考古中心的精心展示和介绍,自己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到整个考古工作的过程和有趣的幕后故事,感觉到文物和考古工作在眼前鲜活起来,让人印象深刻。(记者 王嘉)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