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份成绩单 带你看懂“新国企”是如何炼成的

2023-01-04 16:28:00   资阳发布

改革创新,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

2020年启动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终于迎来收官之年。这场影响深远的改革,在2022年热度持续攀升──国企投资的方特、高仙机器人等重大项目相继创造“资阳速度”,国企打造的“资味”品牌在各大展销会上崭露头角......“新国企”动作频频,带来现象级迭代改变,成为资阳经济发展一股正在崛起的中坚力量。

国有企业这一年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最直观的体现是在业绩上。

记者从市国资委了解到,2022年我市市属国企改革发展取得“两个翻番、三个增长、一个下降”的显著成效,即:营业收入翻番、已交税费翻番、资产总额增长、所有者权益增长、利润总额增长、资产负债率下降。

资产总额930亿元,同比增长24.2%。虽然总量比不上发达城市动辄数千亿的体量,但对于“底子薄、起步晚、规模小、平台属性强”的资阳国有企业来说,在2022年逆风上扬的增长态势也给国企改革赋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时与势不断把人们推到十字路口,要想大踏步赶上时代,不打破旧的桎梏怎能“突围”?

观念一变天地宽。早在2022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就鲜明提出了“国企强则资阳强、国企弱则资阳弱”“市属国企是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开路先锋’和‘排头兵’”的战略定位。

去年全年市国资委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全市国资国企改革成果可圈可点。

“两降两提两做”成效显著

雷音大桥、资阳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农村公路提升品质项目......这些令资阳市民拍手称快的民生重点工程的实施者,有一个共同的名称:资阳城建集团。

2021年,原市城投公司、市公交公司等14家市属国企整合重组资阳城建集团,资阳市属国有企业新的发展史正式开启。

几组数据足以证明:

一是资产总量提升。通过注入13.62亿元土地资源、划转不动产,实施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等举措,共注入市属国企资产总额约25亿元,同时实施部分办公用房转投资性房地产等措施,共获得非流动经营资产约25亿元。市财政通过土地等资产资源有偿出让,预计可实现账面收入约15亿元,预计全年市属国企实缴注册资本同比增长约14亿元。 

二是融资能力提升。截至11月末已累计完成融资136.09亿元,预计全年完成融资约147亿元,同比增加约63亿元,超全年目标任务20个百分点。

三是资产负债率降低。实施专项应付款转资本公积专项改革,对68.42亿元已形成资产专项应付款转资本公积,对28.36亿元未形成对应资产和未实质拥有资产专项应付款核销。

四是运营成本降低。通过全面压缩管理层级至3级以内、严控子公司设立,将管理人员占比控制在20%以内等措施,2022年市属国企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约70%,同比增加7.5%。

国企“开路先锋”和“排头兵”作用初步显现

高仙机器人生产基地

2022年12月初,位于临空经济区(清泉)智能制造产业园的高仙机器人生产基地正式投产,投产时间比预计的2023年3月提前了3个月。

资阳方特文旅项目开工现场

2022年11月15日,初冬暖阳下,资阳方特文旅项目正式开工。23天完成考察签约、3天完成项目区域全部房屋搬迁协议签订、71天完成土地场平工程的“快乐经济”项目一再刷新“资阳速度”。

改革催生发展动力,催生资阳市属国企之变。

布局范围来看,国有资本招商以及项目运营从原本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继续拓展到现代农业、口腔检测检验、文化旅游、智能制造等领域,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渐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

“过去,国有企业常常与‘等靠要’联系在一起。”实际上,经历深层次改革、实现脱胎换骨的新国企,已经成为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开路先锋”和“排头兵”。

资本招商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推进资本招商项目40个,签约落地项目21个。签约落地项目股权投资共计约83.8亿元,项目总投资约240.78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313.6亿元,税收约18.2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有力。资阳发展集团提前1个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示范产业园项目开工,完成投资4.1亿元;市城建集团,14天内完成三草湾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的开发模式的研究,3个月内筹集资金10亿元;市高投集团围绕推动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顺利竣工,刷新高新区项目建设和推进纪录,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市港投集团推进四川音乐学院临空经济区校区(美术学院)建设,提前1个月完成竣工验收,累计完成投资39亿元。2022年,市属国企实施的老鹰自来水厂等12个项目竣工投用,资阳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等107个项目按计划推进,全年预计完成投资123.7亿元,同比增长22%。

“升统入规”体现担当。2022年预计市属国企固投约91亿元,同比增加17.8%,占全市固投比重15.6%。指导支持市属国企壮大“规上”企业队伍,积极推动市属国企上规入统工作,全年累计新增资阳苌庆、兴港商贸、瑞峰药业、益兴教育等7户入规入统企业,截至12月,市属国企共计入统入规企业18户,为全市工业和服务业增长注入国资国企力量。

市场化转型发展步伐加快

市场化,是国企改革能否获取成功的关键基因。

从市国资委的年度成绩分析报告中,不难发现,“市场化”是2022年国企改革工作总结中的高频词──引导社会资本服务城市发展,实现国资、民资的合作共赢,是资阳国资国企一直以来的发展思路。

“资味·资造”特色农产品亮相第八届四川农博会

2022年,市属国企自营项目投资81.8亿元,较2021年新增24.4亿元,在市属国企的年度投资计划占比由56%上升到67%;资阳发展集团通过“基金招商、资本引流”方式完成华强方特、高仙机器人项目股权交割,为市场化转型奠定实体产业基础;市城建集团围绕城市综合运营商,全面构建建筑业全产业链条;市高投集团实施云上软件企业孵化园等项目,向医疗器械产业、数字科技运营服务等业务板块延伸;市港投集团实施空港临湖国际社区开发及空港酒店项目,积极布局房地产、酒店等经营性项目;市文旅集团积极布局教体医疗板块,参与资大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实施安岳石窟展示中心项目,成立食品供应链公司,全面进军医疗、食品供应等产业;市农发集团以打造“资味”品牌为抓手,布局上下游产业,逐步开拓农副产品市场。

一个个案例,反映出如今的资阳“新国企”不再依赖于“等靠要”,而是要始终保持一种紧迫感,紧跟市场脉搏,把握行业动向,抓住市场需求,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国企改革发展氛围空前浓厚

从2022年的动态指标看,资阳国企改革推进不可谓不积极、场面不可谓不热闹。

结合记者在国企采访中的所见所感所想,有两点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国企改革成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自觉行动。2022年以来,市委主要领导10余次召开专题会研究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周听取一次国企改革发展工作汇报。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也列入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件大事”之一。市国资委先后牵头制定《资阳市属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总体方案》《资阳市属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支持资阳市属国有企业做强做优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形成了以《总体方案》为总揽的“1+15”深化市属国企改革政策体系。

二是改革不再是一家之事,而是全市各部门鼎力协作。市国资委联合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等10家市级单位联合发文,确定51条改革措施,各相关单位全方位支持改革事项,无论是党建支持、还是办证绿色通道、资金划拨等各方面都按照“只能提前”的时间节点要求,全面发力。

一改天地宽,行舟绿水前。2022年资阳国企三年改革收官取得亮眼成绩,这何尝不是一次蓄势?2023年的涛声依稀可闻,国企这个经济舰队,将紧扣“突破”二字加足马力,稳步驶入“潮平两岸阔”之境地。

全媒体记者 李小凤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