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林间狩猎、养蚕纺织……两千年前的“照片”都拍下了|博物馆里的“春色”

2023-04-13 17:48:00   四川发布


前言:阳和启蛰,品物皆春。当博物馆遇见春天,是一幅画里盛开的杜鹃花,是一场下了上千年的“春夜喜雨”,是见证商周时期春耕的木耜,是玉牌上灵动的昆虫,是铜壶上枝繁叶茂的桑树……正值春时,文物相约。由四川省文物信息中心支持,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四川发布特别策划《博物馆里的“春色”》专题报道,联动全省各大博物馆,为你揭秘、解读博物馆里的别样“春色”!

东汉画像石 成都博物馆藏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现代人遇见稀奇好玩的事物,总会忍不住用电子镜头拍下来。只需一霎那,眼前景象皆可被完整记录。那在没有镜头的古代,人们怎么记录呢?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就有这样一种“照片”,可以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风土民情,它就是东汉画像石──只要亲自一见,也能“一秒穿越”回蜀风汉韵的时代。

稻田养鱼、林间狩猎、养蚕纺织、养马酿酒……在成都博物馆,就有两块巨大的东汉画像石,从生产、生活两个侧面,再现了东汉庄园经济的繁荣景象。

“画像石、画像砖其实就是东汉时期的大型墓葬中,装饰墓室、镶嵌在墙上的一种建筑材料。这两块画像石,正是出土于四川成都的曾家包汉墓,在墓室后壁上所发现。”成都博物馆讲解员史天琦介绍。

“画像石上刻画了很多东汉时期成都人的生活细节。”史天琦举例说道,如刻画的这位跪坐的老人,拄了一根拐杖,其上还有一只鸠鸟作为杖首的造型。在汉代,年满70周岁的男性可以向政府申领这样一根拐杖,就如同现在的“老年证”一样,可以凭此享受一些社会福利和特权。

而在这张“养老图”之外,画像石上还刻画了更多丰富的场景。春耕秋收,水稻生长,鱼儿摇曳,群山环绕之间,人们运粮、装盘、蒸煮,只为酿酒。还有养马、纺织、狩猎……可谓“一石尽览”。

“可以看到,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非常先进的稻田养鱼,鱼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其排泄的粪便又可以滋养稻田,形成了良性循环。还有纺织的图像,也为我们展现了纺织业在蜀地的重要地位,纺织已经深刻融入到汉代成都人的生活之中。”

从出土到为人所观赏,这么巨大的画像石如何能更好地呈现?这成了彼时成都博物馆文保部门所斟酌的问题。“和模子刻印的画像砖不同,这样的画像石,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了让观众能直观地感受到画像石上雕刻的汉代生活细节,博物馆采取了这种靠墙竖直呈现的方式。因为太重,为了保持稳定,还在画像石边缘设置了多个铁扣。”

因而,就如同竖立起来的“巨大照片”,在成都博物馆,这些画像石将古人的生活场景,一一呈现在世人眼前。两千年前的汉代风韵,就这样“一瞬可见”。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 潘阳薇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