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6月8日晚,“匠心共山川”──2023年四川非遗主题展演在泸州举办,精选全省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优秀节目,展现表演艺术类非遗独特魅力。
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之一,本次展演汇集了泸州雨坛彩龙、川北大木偶戏、羌族羊皮鼓舞等国家级非遗,回应“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
“国家级非遗雨坛彩龙最大的特点就是灵而活、快而稳,整个表演过程也是行云流水。”雨坛彩龙县级非遗传承人张家银表示,通过参加这样的一次展演,能够有更大的舞台展示非遗的魅力,也为非遗传承带来动力。
在展演过程中,不少非遗展示赢得观众喝彩。左手持鼓,右手执槌,拍鼓、甩脚、旋转、吆喝……由汶川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带来的羌族羊皮鼓舞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中既有78岁的长者,也有2岁半的萌娃。
更多年轻的面孔在四川非遗中出现。今年25岁的周鑫是泸州市叙永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他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将当地的非遗项目创排为适合舞台的展现形式。
“《大地之子》这个节目融合了苗族、彝族的民间故事,也展示了我们当地的后山苗族传统蜡染技艺与刺绣技艺。”在周鑫看来,将老一辈的这些技艺保护好、传承好是新一代青年的使命。“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了解非遗,甚至学习、掌握一门传统技艺,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也叫作传承吧。”
而这场展演,则是四川抓实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推动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全省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1132项;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全国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设立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个,23个项目入选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永久落户四川,四川非遗保护工作跨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此外,在激活非遗生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全省900余家非遗工坊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统手工艺,开展技能培训、生产销售、品牌培育,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进一步增强了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潘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