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初夏清晨的山林,薄纱般的云雾环绕其间,一群体态优美、身披蓝羽、唇若涂脂的鸟儿在山间飞过,她一扫早起徒步的疲惫,拿起相机欣喜地拍下它们的身影。这是10年前胡明镜加入泸州观鸟会后认识的第一种鸟──红嘴蓝鹊,也是她“入坑”的开始。
从与鸟“相见不相识”,到能够“听声辨鸟”、对鸟儿种类如数家珍的“鸟痴”,胡明镜用她的镜头见证了长江泸州段沿岸生态的点滴变迁。
▲正在观察鸟的胡明镜 马群摄影
十年观鸟人
用镜头捕捉“打卡”长江的“客人”
头顶烈日,身着一件印着雀鸟的T恤,手握望远镜蹲在草丛间观察,一看就是半小时……5月23日,记者在长江边见到了泸州观鸟协会会长胡明镜。
“你看到水里那两个小家伙儿吗?它们是一对迟归的斑嘴鸭,估计是对这里的环境和食物感到满意,暂时不想离开。能不能成为留鸟,还需要继续观察。”放下望远镜后,胡明镜打开了话匣子。
▲斑嘴鸭 胡明镜摄影
胡明镜告诉记者,过去由于环境恶化、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原因,在泸州,候鸟的生存环境一度受到威胁,许多鸟类的身影慢慢消失在这片土地。
如今,随着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出现在泸州长江畔。
▲青头潜鸭 何伟摄影
“我在沱江进行野生鸟类观测时,发现了两只青头潜鸭。”胡明镜向记者讲述了一次令人惊喜的“发现”。
2021年1月18日,她在江边观测到一对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刷新了泸州野生鸟类纪录:“特别开心,这种鸟在全国数量都很少,虽然只是偶然停留的‘客人’,但也很不容易了。”
胡明镜说,很多鸟都是在迁徙过程中在泸州短暂停留,她期望泸州生态越来越好,让这里成为候鸟的栖息地。
▲中华秋沙鸭 徐东摄影
候鸟归来
长江再现“鸢飞鱼跃”美好画卷
81岁的罗大爷是土生土长的泸州人,近几年,他的生活中多了一个爱好──冬天的清晨去东门口喂红嘴鸥。“它们成群结队地在长江上飞,好漂亮哦。”
“泸州已经很多年都没有红嘴鸥的身影了,最早的观测记录是李昭成老师在2005年发现的。”胡明镜介绍,近几年来,成百上千的红嘴鸥总会来此觅食、小憩,引得大批市民纷纷前往东门口拍照、喂食。
为此,泸州市生态环境局特意在东门口设了志愿服务岗,市民可在这里用绿芽积分兑换红嘴鸥粮。
“绿芽积分是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依托‘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把用户每天的环保行为进行量化,并发放相应积分。”泸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民可通过环保志愿服务、低碳步行、光盘行动等获得积分,积分不仅能在平台兑换生活用品,还可再次进行环保公益捐赠、参与公益活动,换鸥粮就是兑换奖品中的一项。
据统计,通过积分兑换的方式,泸州市累计种植树苗2万余株、生态放流60余万尾、清理河道垃圾100余次。
掀起绿芽积分兑换热潮,正是当地民众生态环保意识大力提升的鲜明展现。
▲东门口飞翔的红嘴鸥 邱力摄影
从“客人”到“家人”
一江清水见证泸州生态蝶变
“作为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泸州肩负着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的重大责任。”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晓琼告诉记者,近年来,泸州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先行,先后制定《泸州市绿色发展规划》《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等,以规划引领,深入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了泸州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
2022年,泸州市13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2.3%,国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8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
其中,长江出川断面、赤水河入长江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沱江入长江断面水质稳定保持III类标准,全市水环境质量保持稳中向好趋势。
“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践行‘两山’理论,加快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晓琼说。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三年,是“三年强基础”的收官之年。
放眼长江,波光粼粼,鱼儿畅游,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人们惊喜地发现,成群结队南归的候鸟越来越多。赵晓琼告诉记者,过去越冬的候鸟只是把泸州作为南迁的中途“补给站”,而今,许多候鸟都选择在此留下过冬,由“客人”成为了他们的“家人”。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梓菡 杨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