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去年12月,成都市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围绕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成都市提出开展绿色低碳重点产业发展、清洁能源替代、移动源污染治理、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长江上游重点流域保护修复、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噪声污染治理、餐饮油烟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攻坚战“十二大攻坚战”,系统构建污染防治“ 1+12”政策体系。 8月29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召开 8月例行新闻通气会,会议通报成都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关情况。
成都市新能源车保有量达到53.8万辆
聚焦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改善
据介绍,成都市坚持以移动源、工业源“小切口”治理带动“四大结构”调整。成都市新能源车保有量达到53.8万辆,占汽车比例增至8.5% ,淘汰老旧车辆6.3万辆;以家具、建材等5个行业为重点,建设24 个近零碳园区、社区等试点项目。
同时,推进绿色低碳重点产业发展。制定支持民企绿色发展二十条措施和执法与服务并重十项措施,落地绿色低碳产业基金50亿元;积极招引重大光伏项目,补齐组件配套产品短板,支持推动氢能产业落地。持续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坚持“散乱污”工业企业动态清零。
成都市还聚焦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坚持精准治污减排,深入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移动源污染治理3大标志性攻坚战。制定实施大气污染防治50 条措施,持续开展“春防雾霾、夏防臭氧”攻坚行动。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实行分区域、分时段、分层级协同减排。坚持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三水共治”。制定实施水污染防治26条措施,完成20个县级和69个乡镇饮用水源地划定工作。全市地表水优良比例从75.5% 提升至100%,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创20 年来最好水平。强化土壤风险防控。制定实施《成都市2023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和“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扎实推进固危废治理,累计对12 个超标地块完成风险管控或修复治理。
截至8月28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81 天,优良率75.4%,无重度污染天,PM2.5浓度38 微克/立方米,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综合指数排名第94 位,同比上升25位;全市114个地表水断面中,Ⅰ-Ⅲ 类水质断面114个,占比100%,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为 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全市开展6-8月噪声专项整治行动
推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聚焦群众身边环境问题,着力攻坚噪声油烟治理。强化餐饮油烟综合治理。联合印发《着力打好餐饮油烟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明确三年攻坚任务。今年6月,城管、商务等多部门在全市集中开展餐饮油烟治理“全覆盖”专项督查。 强化噪声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印发《成都市2023年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方案》《成都市深入打好噪声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2023-2025 年)》,强化投诉问题办理。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重点时段重点领域噪声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以社会生活为重点领域,兼顾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工业噪声,以中高考、大运会期间为重点时段,“12+2 ”区域为重点区域,在全市范围推进开展为期3个月(6-8月)的噪声专项整治行动。狠抓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 跟踪调度央督、省督、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截至目前,全市13643个督察问题,已整改完成13316个,整改完成率为 97.6%。
此外,成都市持续打好长江上游重点流域保护修复攻坚战。强化生活源、农业源、工业源污染防治,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问题排查整治,严禁在长江一、二级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市政排水管网22358.7 公里,建成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267座,建成生活污水污泥处置项目13个;20 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基本全覆盖;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成都市还强化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印发《成都市企业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深入开展核技术利用单位现场检查;组织开展2023年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综合演练、东风渠流域联防联控应急演练,联合重庆市发起“迎大运保安全”区域执法专项行动。 持续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和可持续利用机制。着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持续加大对持续加大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区域、重点点位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