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遗产保护发展联盟2023年成员大会9月1日召开

2023-08-31 15:38: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水利遗产保护发展联盟2023年成员大会将于9月1日在都江堰市召开。

会议时间

2023年9月1日

会议地点

都江堰市四威培训中心三楼多功能厅

会议日程

水利遗产保护发展联盟

联盟定位

水利遗产保护发展联盟是一个由各类水利遗产相关管理、保护和研究机构自愿组成的公益性交流合作平台。

联盟宗旨

坚持保护水利遗产、挖掘历史治水经验、传承水利历史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搭建水利遗产保护技术与经验交流平台,推动水利遗产保护研究,实现成果的共享与转化,促进水利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联盟历程

2022年4月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四川省夹江县东风堰保护服务中心、浙江省丽水市水利局、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5家单位牵头发起,并酝酿筹备联盟成立相关事宜。

2022年4月12日

联盟发起工作会议召开,5家单位牵头单位共同发出了成立“水利遗产保护发展联盟”倡议。此后,灵渠、木兰陂、长渠(白起渠)等32家单位积极响应加入。

2022年12月1日

水利遗产保护发展联盟正式成立,首批共有37家水利遗产管理单位加入。

2023年8月

它山堰加入水利遗产保护发展联盟

2023年9月1日

水利遗产保护发展联盟2023年成员大会在都江堰市召开。

水利遗产保护发展联盟

成员单位名单


考察点位简介

(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

鱼嘴

鱼嘴是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金刚堤的顶端,形如鲸鱼之嘴巴,故名为鱼嘴。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鱼嘴的“四六分水”是都江堰的三大神奇之一。鱼嘴所处的河道具有适合引水排洪的特征,有利于自然分水。

此处河道右岸高、左岸低。外江宽平而略高,内江窄而且比较低。非汛期岷江流量较小,大部分水进入内江作为饮用水源,内江引水约六成,外江分水约四成,这就是“四六分水”。汛期岷江流量较大,洪水直冲外江,大部分进入外江排走,内江引水约四成,外江分水约六成,这就是“倒四六分水”。

飞沙堰

飞沙堰位于金刚堤末端、离堆前端的侧向溢流堰,建成于唐代662年,古称“侍郎堰”,因其具有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近代称为“飞沙堰”。飞沙堰长约200米,高2.15米,在历史上长期就地取材,使用竹笼装卵石年修年毁、年毁年修。建国后工程管理单位对飞沙堰做了多次改进,1954年用干钉大卵石作坝面;1962年改为埋设木桩作纵横格子墙,中间夹钉大卵石筑坝;1964年洪水毁坝后,重新修建砼格子墙,用水泥浆钉大卵石沿用至今。

飞沙堰作用是当内江水量较小的时候,拦水进入宝瓶口,起着河堤的作用,保证灌区水量;在洪水进入内江时自动泄洪和排沙。飞沙堰的自动泄洪排沙功能,是都江堰的神奇之二。

宝瓶口

宝瓶口,是指起节制闸作用的河口,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在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

宝瓶口是内江进入平原灌区的永久性进水口门,自李冰创建时开凿离堆即已形成。1970年用混凝土加固离堆迎水面及宝瓶口过水断面,加固后平均口宽20.4米,高18.8米,顶部宽28.9米,底部宽14.3米,纵深长度36米。宝瓶口以上内江河宽约70米,以下内江河宽40-50米。故这一口门恰如瓶颈,成为控制引水的咽喉,而且起到类似节制闸的作用,是都江堰的神奇之三。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