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三星堆文创、藏羌织绣、苴却石雕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展馆现场,这些四川元素尤为吸睛。而这背后,支撑的正是四川在传承与创新、现代与历史交相辉映中,培育新时代“技能川军”的新举措、新作为和新成就。
一起来具体了解!
深研三星堆文物 传播古蜀文明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年代距今4500年至2900年,是迄今长江流域规模最大的商时期古蜀国都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单位。1986年以来三星堆已发现一至八号祭祀坑,出土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金面人头像、青铜纵目面具等文物2.1万余件。而三星堆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000亩,系首批国家4A级景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获“全国文明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近年来,三星堆博物馆大力开展文物修复技能传承与创新工作,已打造全国唯一一个省级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其团队成员通过创新塑形补配、黄泥石膏翻模等操作方法,修复珍贵文物3000余件,创造收入1200多万元;其开发文创产业产品7大类、1600多个品种。
传承阿坝羌绣 绣出民族精品
阿坝州以民族文化为魂,以地域特色为根,深挖羌绣、唐卡、藏式版画(祥巴)等民族传统技艺,大力推动文化传承和技艺研习深度融合,采取培训机构+公司+农户模式,全力打造"净土阿坝"特色劳务品牌。其中,被誉为归纳总结藏族编织与挑花刺绣第一人的杨华珍,以藏族编织挑花刺绣、羌绣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以做大做强藏羌织绣产业为目标,2011年发起并成立汶川杨华珍藏羌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着力打造藏羌织绣民族精品;唐卡是藏族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热布多吉创立嘉绒佤唐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唐卡非遗原创+唐卡文创产品+旅游市场”模式,走出了一条发扬民族文化、传承非遗技艺的新路,先后创作出精品唐卡作品100余幅。近年来,阿坝州完成劳务品牌培训3.2万余人,销售学员唐卡、羌绣、玛尼石刻等作品8000余万件,为农牧民实现增收1.3亿元,为推动产业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专注苴却石雕刻 打造手工技艺名片
苴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其石材产于中国西南攀西大裂谷攀枝花境内金沙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之中,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并以其丰富的膘、眼、线、纹,艳丽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砚界,被誉为“中国彩砚”。苴却石雕刻集浅浮、镂空、圆雕、深雕、薄意等手法于一体,加之石材丰富的色彩,形成了厚重浑实、明丽浓郁的多元风格,是攀枝花一张靓丽的手工技艺名片。
2023年3月,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与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以“镌刻文化印迹 雕琢工匠风貌”为主题的苴却石雕刻“技能精英赛”暨金沙江流域职业能力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合作共建推进会,赛事吸引了贵州、云南、重庆、安徽、攀枝花、凉山、雅安等多省市雕刻技能人才参赛,通过比赛促进了苴却石雕刻技能技艺的交流提升。近年来,攀枝花市完成劳务品牌培训2万余人,出售苴却石、民族刺绣等手工艺品 6万余件,实现增收3200余万元。
据悉,截至2023年6月,全省共有技能人才108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33万人,四川技能人才素质稳步提升、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