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担负新时代高校文化使命

2023-10-11 20:03:00   四川发布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上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提出“七个着力”的明确要求。这次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内涵,促进高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五个维度”的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等突出特性。“连续性”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创新性”拥抱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统一性”凝聚中华文明的强大力量;“包容性”提现中华文明的开放胸怀;“和平性”传递中华文明的价值取向。“五个维度”的突出特性,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弘扬进取精神,必须筑牢团结基石,必须坚持交流交融,必须走自己的路,必须坚持合作共赢。

二、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内在规律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可见,他从“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等5个方面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内涵、精髓要义和精神实质。“‘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三、切实发挥高校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高校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运用好以文“聚心”、以文“润心”、以文“强心”的方法,把新时代新征程的高校文化工作做实做优做强。

(一)以文“聚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共识

在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人生价值观念,提高大学生对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的鉴别能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引擎主阵地作用,通过双向认识、双向理解的交往互动模式,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思想共识;充分发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资源优势,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拓展学生视野,阐释发展“时”“势”,凝聚发展共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社会实践等活动的践行作用,带领大学生在切身体会和生动实践中强化价值共识。

(二)以文“润心”,让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在获得感中提升

在对大学生世界观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在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内嵌”中华文化,通过线上线下全场域文化沁润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获得感。一是做好线下文化沁润。坚持文化建设全程贯穿“三全育人”,大力促进文化元素全面融入十大育人体系,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学生就业和资助工作,着力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二是做好线上文化沁润。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教育润物无声特点,积极创作和推广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充分挖掘和发扬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元素,深入探索构建数字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新路径,不断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精神力量,满足学生精神需求。

(三)以文“强心”,在传承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

在对大学生人生观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当代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一方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科研美、职业美全面融入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通过紧密结合专业特色的美育课程和课程美育提升学生素养和思维能力,使大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感知、接受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能力。探索行业创新导师制度,搭建各类跨学科研究平台、普及创新创业赛事等,充分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激情,引导青年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省委党校第3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2班学员:川北医学院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 王帅亭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唐聃,四川轻化工大学科技处处长,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吴亚东
指导老师:省委党校培训部 华雯、万小燕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