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霞光,映照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园。各民族学生围成一圈,欢声笑语、载歌载舞,一起分享周末闲暇时光......。这是该校“齐跳锅庄舞”活动的校园一幕。如今,这项由该校“藏医药发展协会”学生社团组织举办的周活动,已成为“杏林”园内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动典范。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是全国高等中医药大学中第一个民族医药学院,是“四川省民族医药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牢牢把握“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原则,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个坚持”为工作抓手,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绘就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的生动画卷,凝聚起各族师生共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2022年,学院获评“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一套机制强政治保障。学院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自觉提高政治站位,通过强化党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重视理论武装、建强工作队伍、完善工作制度“五项举措”。进一步突出民族工作主线,推动民族政策执行落地,提升全院师生政治站位,落实民族工作保障,构建家校地多方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持续深化和增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政治保障,凝聚起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民族工作的生动局面。
一项工程建精神家园。近年来,学院将民族工作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各环节,实施“筑基工程”培根铸魂,教育引导各族师生树牢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推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师生心中扎根,构筑民族团结精神家园。该工程立足学院师生实际,包含党建品牌、思政精品项目、主题教育、实践教育、文化沁润五大行动,陆续推出了“民族石榴红”学生工作品牌、“杏林灯塔”学生党建辅导员工作室、“民族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校级思政精品项目、“网络种下‘石榴籽’ 校园盛开‘团结花’”校级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项目,通过凝聚学院精神,铸就自力更生、敢于亮剑的民族医药研究所精神,传承创新优秀民族医药文化,增强青年学生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逐步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在师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亲如手足、守望相助的团结情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
一个理念共画同心圆。学院始终坚持共同理念,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凝聚团结进步的青春力量。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各民族学生同班学习、同寝住宿,让各民族师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学院发挥科研优势,挖掘民族医药文化典型代表,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团队获批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艺术季”等特色文体活动,精准帮扶学习、生活、就业困难民族学生,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师生心中深深扎根。学院历届毕业生积极投身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从中尼边境的高原乡村吉隆卫生院到北京藏医院,从五省涉藏地区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省份,他们正在用实际行动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一份真情为地区发展。学院作为“四川省民族医药工作先进集体”,学院将自身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度绑定,主动融入和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近年来,陆续打造了“雪域·传承”“格桑·仁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出了“格桑花开”志愿服务项目,每年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小队前往民族地区和民族聚居社区开展传染病防治科普宣传、中药资源调查和中医药文化宣讲活动。积极发挥科研优势服务扶贫与乡村振兴,多名教师为民族地区“三区人才”,为省内民族地区中药资源普查、中藏药产业规划制定、中藏药的规范化种植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引导当地打造中藏药材优质品牌,用科技促进产业发展,提升“造血”能力,用产业发展帮助当地实现增收“致富”。学院连续派出了3名青年骨干教师,前往得荣县开展脱贫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2021年,1人被省教育厅授予“脱贫攻坚嘉奖个人”,2人获“成都中医药大学脱贫攻坚贡献奖”。全院师生倾情投入、倾心服务、倾力奉献,为民族地区医疗卫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民族医药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促进各民族互帮互助、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典范。
省委党校第3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2班学员: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 杜靓
指导老师:省委党校培训部 华雯、万小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