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五经普”)是四川省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省GDP首次突破6万亿元大关后开展的首次全面体检和“家底”盘点。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全面完成普查机构组建,近10万名普查“两员”将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走进近900万个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场所进行现场登记、采集数据,助力全省摸清经济家底。
你们知道经济普查的对象和内容有哪些吗?普查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近日,四川发布记者化身经济普查体验官,带着大家一起跟随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等一线人员,深入四川各地,进企业、入村社,访商户,亲身体验一线的经济普查工作如何开展。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月底2月初,记者体验之旅的第一站走进了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在这里开展普查将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早出晚归的普查人
“在路上的时间要比普查的时间更长”
“您好,我们是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普查员,需要您提供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1月31日,普查员赵萌穿上蓝色马甲、佩戴好工作证,走进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中心卫生院,像往常一样开始一天的入户登记工作。
事实上,普查员是赵萌的“兼职”,她还有一个身份,是三岔河镇的副镇长。赵萌说,由于“五经普”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在基层有许多像她这样的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充实普查力量,经过严格培训后上岗。
近期“五经普”已全面转入实战攻坚,赵萌每天需要跑两至三家企业。
“我们没有所谓的工作时长,服务企业嘛,就是要以企业方便为主,所以我们的工作时间是波动的,不固定,所以加班的时间比较多。”她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普查的进度和质量,需要提前和普查对象约定好时间,在普查对象方便的情况下进行入户登记,这样的结果就是经常要牺牲自己中午及周末的休息时间。
“有的普查点位较为偏远,如遇冰雪天气,除了赶班车、骑摩托车,有时还要徒步。对于普查‘两员’来说,耽误在路上的时间要比普查的时间更长。”凉山州统计局局长许艳介绍,凉山州地域辽阔,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5县2市。虽然每个网格内的普查“两员”只需在自己的负责范围内进行普查,但是由于两个普查点位间的距离相距较远,普查员还可能经受日行数十公里的体能考验。
普查工作者在这里不仅要克服县(市)乡镇间距离较远、交通不便等困难,还要面对语言不通、沟通不便的障碍。
“双语”普查员上线
细致入微地进行登记采集清查
与赵萌相同,在昭觉县新城镇的普查员吉史博史每天也是以同样的开场白开始工作。不同的是,他说的是彝语。
“我们昭觉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有些普查对象汉语说得不是太好,在入户普查时就会有意选配一名会讲少数民族语言的方便沟通。”吉史博史在去往普查责任区的路上向记者介绍,语言问题是当地开展普查工作中比较特殊的地方,为此,凉山州在选配经济普查“两员”时,会注重“双语”普查人员的配备。
当天,他和同事陈倩来到县城一家银饰店开展个体经营户普查登记。
“请问你去年房租是多少?进货大概花费多少钱?”“整个店铺销售额多少?线上收入多还是现金收入多?”吉史博史一边用彝语询问店主,一边为正在记录的陈倩充当翻译。
在那份需要网上填报的个体经营户的抽样调查表上,记者看到需要填写基本经营情况、从业人员情况、店铺租金成本和经营收入等许多微小的数据,对商铺目前营业状态、财务情况等进行细致掌握。不仅如此,还要认真核对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从业人员数等,逐一整理登记,确保每项调查数据真实准确。
在得知老板大部分收益都采用微信收款,两人还特意请老板提供了微信收支明细。
在完成银饰店普查登记后,吉史博史和陈倩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户。
当天晚上20时许,记者结束了一天的普查体验。此时手机微信步数显示超5万步,这其实就是普查工作者近期的工作常态。
在四川,像赵萌、吉史博史这样的普查“两员”有近10万人。每到一家,他们都会提前佩戴好工作证,微笑着表明身份及来意,并递上一张《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告知书》,送上精心准备的小礼物。
日复一日,从未厌烦,每次入户都像第一次那样充满热情与耐心。
策划 | 张药滟
记者 | 王梓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