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资深媒体人、作家奉友湘围绕《周易》第54卦撰写了读书笔记《<周易>“归妹”卦是文王的脱身之计吗?》。全文如下:
《周易》“归妹”卦是文王的脱身之计吗?
奉友湘
《周易》第54卦,卦名“归妹”。对于此卦,学者们众说纷纭。解读《周易》时,不少学者都把此卦浅层次地认为是“嫁出少女”,以“嫁女”为喻,象征天地和合,万物繁殖的道理。也有学者深一层地看出了此卦中的“和亲”政策阐释。而笔者认为,周文王姬昌在“归妹”卦中不仅阐释了外交上的和亲政策,此卦还是他为了让纣王释放自己而打的“亲情牌”,即是文王的脱身计!
“归妹”卦与乾、坤、屯等卦名大不相同,显得有些另类,一点也不学术,甚至颇为俗气。如果单从卦相上看,“归妹”卦下兑上震,乃意味着泽上响雷。兑者,悦也。兑上之惊雷阵阵,那便是惊人的喜悦。于是,不少解读易经的人,都把此卦认为是“嫁出少女”,隐喻为阴阳相合,万物生长的道理。然而,却忽视了此卦爻辞六五中的内容:“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大意是,“商王帝乙把妹妹嫁给文王,虽然贵为公主,却只当了文王的次妃。但她出嫁时盛装靓丽,压过了正妃的风头。这是一个吉祥的兆头,意味着两国的和睦亲近,是值得称赞的高贵行为”。但实际上,估计很多学者没有读懂这段话,因为许多人不知道“帝乙归妹”的典故。
这个故事需要重头说起,涉及周与商之间的恩恩怨怨。
文王姬昌继承的封地在西岐。便是现在的陕西宝鸡市岐山县。都城也叫西岐,或者称为岐下。周商之间的恩怨由来以久。既可以说是世恩,也可以说是世仇。说是世恩,姬昌的父亲娶的是商王的近亲;姬昌本人娶了纣王的亲姑姑作次妃;说是世仇,姬昌的父亲季历便死在纣王的爷爷文丁手里。
姬昌的爷爷名叫古公亶父,是周始祖后稷的第十三代传人。他是一个十分勇武,非常有作为的领袖人物,一心想光大周的基业,建立前人未能建立的功勋。为了躲避戎狄的侵犯,不愿民众牺牲,他率领族人和追随的百姓,从原来居住的豳地长途跋涉来到了岐地。邻国的人民听说他对百姓的仁爱,也纷纷来投奔他。古公亶父找到了当时的商王武乙──也就是纣王的曾祖父作靠山。恰好武乙也想笼络古公亶父,想让他当自己“西大门”的“看门人”。于是二人一拍即合。武乙便以商王的名义,将西岐赐给了古公亶父。于是周便合法地拥有了西岐这块国土。古公亶父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商王朝在西北的代理人。
然而强人命不长。在商王武乙继位15年的时候,古公亶父一病而亡。第三子季历闪亮继位。季历的两个哥哥太伯和虞仲则怕兄弟难容,事先逃离了周。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古公亶父恰好反着来。因为季历的老婆,也就是姬昌的母亲挚仲氏大任来自大邑商。老三季历因为娶了个身份显赫的妻子而地位尊贵,而他的儿子姬昌也因为母亲的高贵而得到祖父的器重,认为他有“圣瑞”之兆。实际上,这就是古公亶父的政治手腕,他认为可以凭借儿媳的关系,让商王特别关照周,并且让周迅速兴旺发达。所以,他果断地在生前决定由季历当自己的接班人,而不惜逼走长子和次子。
雄心勃勃的季历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他继位以后励精图治,内外兼修。内部对人民实施仁政,积极兴修水利,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国力日益强盛。同时厉兵秣马,训练悍师,建设起一支强大的野战部队。在国内繁荣安定之后,他亲自统帅军队,于武乙24年一举征服了今宝鸡凤凰山一带的毕程氏。6年后,又远征今甘肃东部平凉、庆阳、固原一带的古义渠国,擒获了义渠国君,把大量的战利品和俘虏献给商王武乙。商王坐享其成,不由得龙心大悦。
武乙34年,季历专门到商都觐见了商王,送上了大批珍贵礼物。武乙王大喜,大方地赏赐了季历30里地,10块珏玉和10匹马。不久,又封季历为周侯,其政治地位大大提升。
看来季历也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四处征伐,不断开疆拓土,既扩大了地盘,又得了人口财产,还被商王升了爵位。这种正面的激励效应无疑增长了他狂热杀伐的气焰。
这时,商王朝发生了一件奇事。商王武乙竟然在一次出猎时被雷电劈死。他的儿子文丁袭取了王位。文丁名托,乃是商朝第28位君主。
季历四处征战,气吞万里如虎。但他似乎却是一个在政治上不太敏感的人,他也不管新任商王是什么脾气,做事是什么风格,依然一如既往地南征北战。他曾长途奔袭燕京之戎。没想到被敌方以逸待劳一顿痛杀,第一次惨尝苦果,铩羽而归。季历并不气馁。他休养生息两年后,又于文丁四年挥师东进,杀奔太行山之南,灭掉了余无戎。
季历的捷报飞报至新任商王文丁那里,文丁自然欣喜若狂。他大手一挥,慷慨地授予季历“牧师”爵位。这个“牧师”可不是西方宗教里的“牧师”,商王赐封的“牧师”,乃是商王朝边国诸侯最高首领兼军事长官的称谓。至少相当于商王直属的封疆大吏。
都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季历大概也属于这类野心勃勃的方国首领。他多年金戈铁马,横扫四海的辉煌战绩,冲昏了曾经睿智无比的头脑。他觉得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不再把那个刚刚坐上商王宝座的小屁孩文丁放在眼里。他更是不屑刚刚戴在他头上的“牧师”帽子。豪气冲天的季历,不甘心臣服于看似文弱的商王文丁。于是,季历于当年便在周都称王,并在次年大兴土木,营建更加宏伟的都城。
这一切早被商王文丁的耳目侦得。文丁虽然年轻,却城府颇深。他不动声色,看季历尽情表演。他心里已经有不容季历的念头。
而季历看文丁毫无反应,以为小商王柔弱可欺,便更是肆无忌惮地使出雷霆手段。他于文丁六年征服了今山西境内的始呼之戎,兼并了其土地和人民。又于文丁十一年攻伐“翳徒之戎”,擒获了其三大首领。
可悲的是,利令智昏的季历居然不假思索地带着俘虏和战利品直奔商都,高调地向商王文丁报捷。梦中都想擒获季历的文丁喜出望外。他万万没想到这季历如此耿直,对他毫无防备。于是,文丁假意兴高采烈,隆重欢迎,超规格接待季历。玉质圭瓒、郁金香美酒、绝色美女赏赐之余,又给季历戴上“九命之伯”的最高爵位桂冠。文丁令大臣们每天轮流宴请季历,让这位盖世英雄成天徜徉于温柔乡中,还用同样的手段瓦解了季历的卫队。等到季历醒悟过来,他才发觉自己已经没有了行动的自由。他已经飞不出文丁为他编织的金丝笼,再也回不到他的大周之域。他悔恨,痛苦,悲伤,暴怒。刚烈的季历数月后在强烈的悲愤中郁郁而终。
噩耗传到岐山,大周举国悲恸。姬昌第一时间宣布继位周王,表示出与商势不两立的决心。他又向国人表态,此仇不报,绝非君王!姬昌一边笼络周边各方国,保持后方安定;一边动员军民,积极备战。
而困死季历的商王文丁则是另外一番心境。他本想通过此举沉重打击周国,没想到却激起强烈仇恨。他才明白姬昌已经成熟,周国已足以与殷商分庭抗礼。因季历之死导致的商周决裂,又必然导致商王朝遭受灭顶之灾。在悔恨与强烈的后怕中,商王文丁也在两年后撒手人寰。
接手商朝这个烂摊子的,是文丁的儿子羡。他成为商王朝第29位君主。羡在公元前1101年继位商王后,号称帝乙。其意就是要压文王一头。
商新王刚立,政局不稳。文王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帝乙即位不满一年时,周军向商发起了一次试探性的猛烈攻击,消灭了一部商军后便立马撤回,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此役的成果是战略上的。姬昌发现,商王朝并不是坚不可摧,而是风雨飘摇。不过百足之虫,死而未僵,要彻底灭商,还需要自身更加强大。同时,通过此次征伐,平息了国内急切为先王复仇的舆论。
心气儿颇高的帝乙感到了危机。西面的周国日益强大,东边的国家也对自己虎视眈眈。在两面夹击之下,商王朝危矣!他不能不为自己的江山考虑。于是,他与大臣们商量出一个和亲的妙计,决定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姬昌作王妃,并以此来缓和与周的矛盾,修复与周的友好关系。
这个“帝乙归妹”的故事史学界也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帝乙嫁给姬昌的就是亲妹子。而有的学者认为“妹”是当时少女的通称,帝乙嫁给姬昌的是女儿。甚至有学者认为帝乙只是媒人,是把别人的女儿介绍给姬昌作王妃。个人认为,第三种观点显然不对,当个媒人怎能起到和亲的作用呢?在前两个说法中,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文王姬昌年龄应该比帝乙大。帝乙有适合出嫁的妹妹比较有可能,而帝乙有没有适合出嫁的女儿就很难说。从辈分的角度说,帝乙出嫁妹妹给文王,彼此称兄道弟,正合纲常。如果帝乙嫁的是女儿,便成了文王的“泰山”,高了一辈,这就有点不合情理了。这也有违和亲的初衷。所以,笔者取第一种说法,帝乙嫁给姬昌的就是妹妹。
帝乙递出的橄榄枝,文王并没有立即接受。姬昌与大臣们反复商量,自己也缜密地反复思考。最后认为,以目前周的实力,还不足以推翻商朝,还需要养精蓄锐,扩张地盘,强大军队,壮大财力。与商王暂时和亲,有利于争取时间增强周的国力。同时,可以打着为商王开疆拓土之名,行自己广结人心,扩充势力范围之实。于是,姬昌向帝乙提出了条件,由于他早已娶了有莘氏的女子作为嫡王妃,按照当时的媵婚制,新王妃即便贵为商王的妹妹,也不能取代原配王妃的地位,只能当作有莘氏的妹妹出嫁,作为次妃。如果放在民间,便是只能做妾。
帝乙第一时间感到了耻辱。但当时的婚嫁习俗也的确如此。为了国家的根本利益,他必须忍辱负重,把这个亲和下去。打掉牙齿和血吞,帝乙不愧是能屈能伸的帝王。但他绝对不能在气势上输给周王。他让人把新娘打扮得极其华贵,陪上极为厚重的嫁礼,亲自送到渭水之滨。而文王也命人搭好华丽的浮桥,摆出王驾,穿上华服,在三军护卫下,亲自到渭水河边迎接商朝来的王妃。
《诗经·大雅·大明》中的一段记载了这个镜头: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仰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据说,当花容月貌的帝乙之妹进入周王宫,其美丽和华贵的服饰确实把文王的嫡王妃有莘氏给比下去了。
帝乙通过和亲,与文王缓和了敌对关系。
而文王则从此韬光养晦,壮大国力,以图大业。而且,文王还继续作为商王朝的征伐使者,表面上四处平息反商烽烟,实际上却暗中扩大自己在诸侯各国中的影响。
后来,帝乙病亡,纣王继位。一开始纣王对文王这位姑父还是比较倚重。他虽然昏聩,贪图享乐,肉林酒池,左拥右抱,但也不忘需要人替他看守疆土。于是,他依然把文王封为西伯。
文王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导致许多诸侯国向周靠拢。慢慢地,天下归心。邻近周的崇国国君崇侯虎是纣王的铁杆心腹。他趁到商都晋见纣王的机会,向纣王告了文王一状:“西伯收买人心,拉拢诸侯,也许不久之后,天下便只知有西伯,不知有大王了!”
纣王一听此言,不由大惊。他本来就疑心甚重,又特别听信崇侯虎的话,于是,立马派人把文王“请”到商都,软禁在几十里外的羑里。纣王本想把文王杀掉,但又怕担恶名,而且担心周因此真正反商。毕竟只是崇侯虎一面之词,没有确实证据。
文王被拘,心里十分害怕。父亲季历之死令他胆寒。他不是怕死,而是觉得大业未成,不能前功尽弃。为了报父之仇,为了反商大计,他不能硬扛。他要求面见纣王,为自己申诉。
纣王也想亲耳听文王解释,于是来到羑里。文王谦恭地对纣王说:“自从尊父王与周和亲以来,周作为商王的征伐大臣,一直恭守职责,不敢有丝毫怠慢。哪里有反抗的火种,马上就去灭掉。让大王您高枕无忧,乐享平安。周每年给大王的朝贡也是一分都不少。周得到任何好东西,首先想到贡献给您。虽然我是您的长辈,但我更是您的臣子,对您,我向来忠心耿耿,恭敬有加。我哪里会反对您,图谋不轨呢?不管过去、现在、今后,我都会誓死效忠商王您!”
文王的表白,让纣王心花怒放。他暂时打消了杀文王的念头。但他又不愿意放掉文王,他想考验文王,看看他到底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于是纣王设计杀掉了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并残忍地烹成肉羹,送给文王。文王明知是自己儿子的肉做成的汤羹,悲痛如万箭穿心。但他为了保全自己,为了倒商大业,只得装疯卖傻,满脸笑容地感谢纣王赐羹,开开心心地吃了下去。
纣王见文王如此,放心地回宫,对周围的大臣说:“人们都说姬昌是圣人,无所不知,我看他也不过如此嘛,连自己儿子的肉也吃得下去!”从此,他放松了对文王的警惕。对文王看管也不那么严密。文王要读书,要写东西,纣王吩咐一律提供方便。
文王知道,要纣王很快放自己是不可能的,他只有坚持一个“熬”字,让纣王彻底打消对他的敌意。他明白,自负的君王都喜欢听恭维话,都喜欢被人拍马屁。他只有对纣王好好打亲情牌,顺从他,赞颂他,让纣王真正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野心,甘心为纣王四处征伐,忠心耿耿为纣王卖命。
文王静下心来,在软禁之处羑里开始研究八卦,并且将其演绎为六十四卦。他以卦名为掩护,预判将会遇到的种种境况,千难万险,并竭力寻求解决之道;思考自己今后反商、建国、治国的各种方略。
文王研究推演卦象的举动,立马被纣王知晓。纣王要文王汇报研究的成果。文王先把《乾卦》和《坤卦》的内容献上,把纣王比作在天的飞龙,飞黄腾达;而自己则是厚德载物的地,无所企求。称纣王是主人,自己只是臣仆。自己崇尚的是以德治国,毫无夺取更多地盘的妄念,愿意毕生当好商王的前锋,为商王开拓疆土不惜洒血牺牲。
为了打好亲情牌,文王试探性地在《易经》第十一卦泰卦中提到了“帝乙归妹”的故事。在爻词六五中说:“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意思是,当年纣王的父亲帝乙采取与周和亲的办法来缓和过去的矛盾,从而获得了福泽和吉祥。希望纣王以亲情为重,以大局为重,放他回周。他一定会继续为商王效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王的亲情攻势还是颇见成效。纣王心里有所触动:那个崇侯虎说姬昌有反意,我看也没什么动作嘛!人家对我不是恭恭敬敬的吗?他的儿子姬发在周地也老老实实地为我大商王朝尽职尽责,还时不时将珍奇之物贡献于我。想到这些,纣王对文王的态度慢慢有了转变。从敌视,到平和,再到回归亲情。毕竟,文王是他亲亲的姑父。
纣王感情上有了变化,对文王的监管也放松了不少。周朝的使者在赴商都纳贡之余,被允许看望文王。文王当着监管者的面,嘱咐使者回到周地时,转告儿子姬发好好忠于纣王,为大商守好西大门,多向纣王奉献好东西。这些话必然立即汇报到纣王那里,纣王听了不由眉开眼笑,心想这个姑父还不愧是识时务的俊杰。
纣王时不时会去羑里看看文王,听他讲易经的卦象。文王当然会专门挑拣吉祥的卦讲给纣王听,并且在适当的时机,把第54卦《归妹》卦献给纣王。
归妹,实指少女出嫁。文王在这里指的是君王的和亲行为。他认为和亲是君王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外交手段,运用得好,将为国家带来福祉。和亲有时要高调,嫁出王室女子要有高贵的身份,说明王者重视,比如让商王的女儿或者妹妹出嫁。有时则可以低调,让宫中的女子充当王室成员的女儿。在这里,文王专门讲了纣王的父亲帝乙把妹妹,即纣王的姑姑嫁给自己当侧妃的故事。虽然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委曲求全,但帝乙为了显示王室的重视,把公主打扮得格外靓丽,盛装出嫁,在气势上压倒了文王的正妃。“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这次和亲,给国家带来了吉祥,带来了长治久安。
文王是以卦象的形式,从侧面提醒纣王,周对商王朝的重要性。先商王帝乙都可以为了国家根本利益,委曲求全,低嫁公主。纣王可千万不能听信谗言,伤害了两国关系。使得多年的亲情关系毁于一旦。商和周是资格的姻亲,那个崇侯虎算什么?只要有周作为商王朝的干城,商王便可以高枕无忧,安享太平,日日笙歌。
这时,文王已经被软禁7年了。帝乙归妹的故事想必打动了纣王的心。先帝的和亲之举无疑是高明的。这些年姬昌是那样恭顺,姬发表现得也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继续把姬昌软禁下去,未必是良策,也许放他回去,更能显示我商王的大度风范。如果像先祖文丁逼死季历一样,把姬昌给关死了,姬发必定与我大商拼死一搏,到时鹿死谁手还真说不定呢!
正在这时,姬发又不失时机地派使者送来一批宝贝:有莘氏的美女,骊戎国的骏马,有熊国养育的36匹良马,还有一些稀世珍奇。纣王见了,眼睛笑成了豌豆角,来了个顺坡下驴:“哎呀,这宝贝也忒多了吧!随便一件,就足以释放西伯了,何况这么多呢!”于是,纣王宣布赦免西伯,并且赐予弓箭斧钺,命文王代自己负责征讨邻近不愿臣服的诸侯。纣王还笑着对文王说:“就怪那个崇侯虎嘛,是他在朕耳边说你的坏话!”
纣王显然是故意装着贪图宝物的样子,他本来就想放了文王,只是要找一个合适的台阶下。文王这一招正中纣王下怀。
为了表示忠心,文王回到周都以后,将洛水以西的土地,全部献给纣王。纣王大喜,问文王想得到什么赏赐。文王回答:“只愿吾王废除炮烙之刑!”纣王倒也爽快:“好!”立马命人将炮烙毁弃。文王此举赢得了广泛的人心。
文王正是靠着极度隐忍与通天智慧,以亲克疏,以柔克刚,终于获得了自由。他日后打着为商王清除异己的旗号,逐渐剪除商朝的羽翼,壮大自己的势力,为最终灭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李琳之著《晚夏殷商八百年》,张善文译注《周易》,甘宏伟、江俊伟译注《史记》。)
(文章仅代表学者学术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