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前夕,在四川省文物局、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的指导和四川省博物馆学会、重庆市博物馆协会的支持下,川渝博物馆联盟2024年年会暨座谈交流会在广安举行。
以博物馆联盟之名,川渝两地文物部门、博物馆行业组织以及联盟成员代表再次齐聚,共论川渝地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过去一年,川渝博物馆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进一步加强川渝博物馆行业区域协作,各地又有哪些“新动作”?
再添49家“新成员”
川渝博物馆协同更紧密
会上,重庆市长寿区博物馆馆长程庸做联盟轮值工作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了川渝地区49家新申请加入联盟博物馆,提名广安市博物馆为新一届联盟召集单位。
座谈交流阶段,围绕“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主题,座谈交流阶段,自贡恐龙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遂宁市博物馆、重庆市江津区陈独秀旧居陈列馆、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重庆云上博物馆”项目团队、深圳华图测控系统有限公司代表做了主旨发言,展示分享了各自博物馆在夯实科学研究基础、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等方面的实践成果及经验。
据介绍,截止到2024年5月16日,联盟成员单位达到119家,川渝地区博物馆行业区域协作进一步加强。
川渝两地迎来“博物馆热”
“这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双向奔赴”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发布了2023年度四川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全省在国家文物局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数量为417座,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8540万人次,文创收入近2.37亿元,较2022年上涨超150%。
面对“博物馆热”的兴起,四川省博物馆学会秘书长、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振奋表示,“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博物馆来认识城市、感受历史自然文化,实在令人惊喜,我们作为博物馆人感到自豪!”
为何四川各大博物馆能够频频火热“破圈”,走向大众?钟玲认为,这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双向奔赴,“观众对博物馆有很多热烈的需求和关注,而各个博物馆也不断推出特色展览、社教、讲座、文创等,不断提升文博供给能力和服务,来满足民众的需求。”
目光投向重庆,依旧在去年积极发挥博物馆教育、研究和展示职能,切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事业发展总体保持了良好势头。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文科介绍,2023年,124家博物馆共接待观众3803.26万人次,同比增长113%,在博物馆改革、建设发展、展示教育、文博重大活动、文物活化利用、文物鉴定和社会文物管理规范等方面均取得一系列成果。
川渝博物馆下一步瞄准这些发展方向
两地未来合作交流更深入
“截止到2023年底,全省在国家文物局备案的博物馆数量为417座。这其中,大量的博物馆其实是分布在区县的中小博物馆,它们的持续发展后劲是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钟玲谈到,今后四川博物馆下一步发展,重心正是在中小博物馆,“它们占据了整个博物馆数量的70%,这是很庞大的力量。”
而纵观重庆博物馆的发展,文科介绍,下一步将聚焦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文化强市建设。他谈到了4个“着眼点”──推动博物馆供给侧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多元的服务供给体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博物馆消费新业态;激发博物馆发展动力,推进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完善文物活化机制。
未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川渝博物馆行业区域协作,川渝又有哪些“新动作”?钟玲介绍,自2022年成立的川渝博物馆联盟,如今已吸纳进两地100多座博物馆,“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两地博物馆在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文创开发、文物活化利用等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合作。正如今天,两地一起讨论分享了博物馆发展实践做法,也对挑战和困难提出了思考建议,这进一步促进了川渝博物馆的紧密交流。”
文科也提到,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进入纵深推进的新阶段时,两地博物馆将从共同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川渝人民群众的角度展开全领域的常态化合作,“包括建立川渝文物鉴定中心,提高文物鉴定、研究、阐释和传播水平。以及联合办展,推出展示巴蜀文化的精品大展,共办博物馆研学路线,服务两地旅游发展等等。”
“川渝两地,山水相依,人文相亲,共处于巴蜀文明的脉络中,共同致力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大战略。自川渝博物馆联盟成立以来,各联盟成员单位以保护、弘扬、传承巴蜀文化为重心,深人、系统挖掘巴蜀文化内涵,为向世界展现巴蜀文化风采、讲好巴蜀文化故事贡献了重要力量。”会上,四川省文物局博物馆处(科技处)处长段炳刚介绍,下一步,希望联盟继续发挥平台枢纽作用,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着力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教育传播等方面加强交流,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文博力量。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