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博物馆不仅是人类记忆的容器、人类文明的窗口,也是社会教育、终身学习的课堂。近年来,博物馆教育功能越来越突出,从传统的说教到主动调动观众的热情,逐渐让他们关注、参与和融入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来。
值得关注的是,前往博物馆参观学习的人群里,中小学生占比尤为突出,且呈现越来越上升的趋势。“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四川博物院将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一所大学校的育人功能,积极承担新时代博物馆传承历史的文化使命。”四川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党委书记向和频表示。近年来,四川博物院在教育领域奋力拓展,积极与家庭、学校之间实现跨界与融合,助力共创“家-校-馆”协同育人新生态。
融通:一节课堂拉开一场跨越时空的人文对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那大家知道三国分别是哪三国吗?”四川博物院科研与教育中心高洁以疑问引导的方式开场川博博悟走进墨池书院小学的第二课堂。
四川博物院科研与教育中心高洁正在讲课
“蜀国!”“魏国!”……课堂上,同学们争相回答。为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述三国各自的地理位置优势,高洁将学生们分为左中右三组,对应蜀汉、曹魏、东吴三个国家。记者观察到,形成不同阵营的同学们,在课堂中参与积极性立马被调动起来,也为了解历史人物曹丕以及与他相关文物洛神赋埋下伏笔,顺势拉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人文对话。
“川博博悟第二课堂在墨池书院小学已经连续开设了3年,有些学生连续3年都选择了我们,这是让我们感到很惊喜和欣慰的地方。”高洁表示。
为什么会持续选择川博博悟第二课堂呢?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其中“好玩”“有趣”“喜欢历史”是大家给出的统一关键词。这样每周一节时长设置在90分钟的课堂,不仅会将中国历朝历代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出来,还包含了各种各样以文物为载体进行的拓片、涂色等手工体验活动。
四川博物院科研与教育中心副主任何东蕾教同学做瓦当拓片
事实上,同学们选择川博博悟,选择探索历史少不了家长们在背后的支持。“以历史教育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功不可没。”成都市草堂小学语文教师梁庆蓉说道。在“双减”大背景下,青少年群体对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需求愈加强烈,而文博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课程与实践中“触摸”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深入到讲堂一线后,我们针对孩子们就不能用惯常博物馆介绍的思路来讲解,但反而会更加精准地了解到孩子们对历史哪些方面感兴趣,通过他们感兴趣的点引导到我们实际上想讲授的文博知识。”高洁谈及博物馆走进学校后,她在原本工作业务上的改变与收获。
正是在学生兴趣提升,家长引导支持,学校全面发展,文博持续火热的趋势背景下,“家-校-馆”协同育人联盟应运而生。
如何更好地激活文物中蕴藏的历史密码、文化信息、精神基因,实现家庭、学校和博物馆融通发展,提升家庭、学校与博物馆协同育人水平?已成为四川博物院走在文博事业前列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聚势:汇聚多方力量 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
2023年12月10日,首届“家-校-馆”协同育人研讨会暨“家-校-馆”协同育人联盟成立仪式在浣花溪畔的四川博物院召开。研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表示,“家-校-馆”协同育人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教育模式,且首次将博物馆置于中心位置,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全国首个“家-校-馆”协同育人联盟,家庭、学校、博物馆各自拥有不同的教育优势。其中,“馆”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能发挥怎样的效能?
“据我们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得知,很多家长其实并不完全了解文博文物,所以他们从需求层面来看是非常需要专业的博物馆来协助完成对孩子们文化历史教育的部分。”教师梁庆蓉表示。
对于学校而言,博物馆是让学生全面、深入和多样化学习体验的重要场所。以成都市草堂小学与四川博物院合作推出的《我眼中的川博镇馆之宝》课程为例,学校充分借助博物馆的力量,“我们通过这个课程的开展,一步一步引导同学们学习到如何解读文物的路径,完成心中省博镇馆之宝的评判标准,甚至还能激发孩子们区域认同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成都市草堂小学语文教师赖倩介绍道。
“小朋友们在这样一个浓厚的文物研究氛围下,四川博物院提供了非常多的资源支持,刚开始有整理好的纸质简介资料,越到后期资料的专业性变得越强,实在找不到资料的时候,四川博物院还曾组织过与文物面对面,让许多专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为学生讲解和答疑解惑。”梁庆蓉进一步补充道。
近年来,为扩大教育体系,不断增强博物馆大学校功能,四川博物院构建起“全区域、全龄段、全人群”全民大学校的博物馆教育体系,做强“博教所”和“文博示范校”等基础社教项目。
同时,还培育“川博学院”品牌,扩大馆校合作范围,联合培养一批优秀师资,编写一批高质量出版物,设计一批博物馆主题游径,推出受欢迎的教育文化产品和服务,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博物馆教育研究领域发挥着先行者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四川博物院全年开展社教活动高达970场,原创教育项目52项,位列全省第一。其中,四川博物院教育研究所在2023年开展博物馆内外课程、进校园讲座等活动共计209场次,累计授课839个课时,接待学生共计8423人。
向“新”:博物馆研学兴盛 川博推动研学走深走实
2023年以来,一票难求的“博物馆热”、如火如荼的“研 学 潮”、形式多样的“云教育”,一次次刷新着中国博物馆教育影响力的历史记录。四川博物院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于2018年率先把文博课程资源接入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创建“文博教育”专区,积极推动博物馆研学实践课程更具实用和深度。
“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角度而言,见证了四川博物院在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尤其近五年开始,博物馆和各大高校、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愈发紧密,川博也陆续推出了少年讲堂、研学课程等教育类产品。”四川博物院科研与教育中心副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四川省文博研学联盟秘书长何东蕾表示。
在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看来,博物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其文物、定位、发展等方面,包括为公众提供的公众文化服务都是不同的。
以中小学生为例子,四川博物院精准划分受众需求,从学生所在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出发,再来匹配国家课程指南,以及结合展览藏品的特点,最终设计出相应的研学课程活动等。
“中小学生有一门课程叫做综合实践活动,这个课程要求学生们要有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我们基于川博丰富的藏品资源,深挖藏品文物的历史科学、社会价值,重点研究文物的形态、纹饰、工艺等,以及文物保护过程,产生的影响,包括串联起同一个时代背景下的相似或相关文物,设计出专属的研学旅行课程。”钟玲解释道。
四川博物院在教育领域的引领离不开之前十年的经验积累。从2015年起步,四川博物院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成立了四川省博物馆教育研究所,慢慢开始研究课程以及课程实践;2016年,川博策划以自身为原点,构建与周边博物馆关联的省内研学;2017年,推出省外系列研学,比如和旅行社推出的成都和西安双城研学,还有长江之歌研学等;2021年,组织成立四川省文博研学联盟,为全省中小学生及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提供了平台;2023年,“家-校-馆”协同育人联盟成立,川博作为首批成员之一,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博物馆教育实践已深度融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浪潮。以“云展览”“云直播”“云讲解”“云课堂”等为特征的博物馆“云教育”一度成为火热现象,并使其为博物馆教育的一种新业态。
“小小国宝守护人”研学活动视频展示
在此背景下,四川博物院推出了“小小国宝守护人”品牌研学活动,学员选好想要守护的一件国宝,每天走访不同的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学习文博知识,体验文博人的工作场景。川博发挥大馆引领作用,联动省内兄弟博物馆单位,进一步建立四川地区博物馆研学矩阵,发挥各博物馆文化优势,促进四川地区文博研学事业携手共进、取长补短、多样发展。
目前,四川博物院研学中心正有序推进建设,未来的研学课程研发有望更上一层楼。据悉四川博物院青少年教育课程特色鲜明,涵盖历史、人文、美育、自然科学、研学旅行等众多门类;此外,四川博物院首创博物馆线上互动学习平台“乐博探索”,聚焦“Z时代”阅读和学习习惯,对博物馆学习资源进行再创作,创新公众共创艺术设计学习模式,新思路、新方法挖掘博物馆文物的育人功能明显加强。
近日,四川博物院成功入选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相信四川博物院会以更具活力的创新创造,以及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持续在教育领域实现“跨界与融合”,逐渐成为弘扬传承中华文明的标识性窗口、国内博物馆领域的引领型力量、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开放性平台,奋力构建以点带面、立足区域、辐射全国的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