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在现代博物馆的定义中,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公众服务成为博物馆主要使命之一。四川发布专访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共同探讨如何做好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助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
事实上,过去一二十年间,业界一直在思辨一个热点──博物馆究竟是以物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现如今,观众走进博物馆完全不同于往昔,不再是被说教式地接受博物馆传达的观点,而是自主积极地去学习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历史脉络,大家需求不尽相同,所以博物馆根据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公众服务已经越来越普遍。”钟玲表示。
在她看来,博物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其文物、定位、发展等方面,包括为公众提供的公众文化服务都是不同的。
以中小学生为例子,四川博物院精准划分受众需求,从学生所在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出发,再来匹配国家课程指南,以及结合展览藏品的特点,最终设计出相应的研学课程活动等。
“中小学生有一门课程叫做综合实践活动,这个课程要求学生们要有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我们基于川博丰富的藏品资源,深挖藏品文物的历史科学、社会价值,重点研究文物的形态、纹饰、工艺等,以及文物保护过程,产生的影响,包括串联起同一个时代背景下的相似或相关文物,设计出专属的研学旅行课程。”钟玲解释道。
针对老年人以及特殊群体,四川博物院也充分考虑到多样化需求。比如从2022年开始,四川博物院在每个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专设老年人公益专场,策划一些艺术沙龙──茶道、花道,欣赏画作等。
四川博物院公共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打造文化服务综合体。近年来,观众满意度达到97%,博物馆教育课程研发200余项,年均教学超1000课时、服务学生近1.2万人次,文创开发种类年均递增199%,文创销售额年均递增145%,对口帮扶中小博物馆160余家,流动博物馆巡展123站、行程20万公里、服务群众超150余万人次。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在博物馆的教育方面,与更多的高校展开螺旋式交织的深度合作,实现四川博物院和学校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