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人们走进博物馆追溯历史记忆,与绵长文脉逐渐交心交融。四川历史文化悠久,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四川博物院肩负着保护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对此,四川发布专访四川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韦荃,针对如何加强博物馆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辐射力和影响力,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四川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韦荃
机遇与挑战共存
“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文化得到空前重视,逐渐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尤其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们在持续学习、领会并将其文化思想重点作为指南,落实到四川博物院日常工作与发展创新当中。”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韦荃表示备受鼓舞。
作为宣传思想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博物院事业遇上新时代必然有新要求。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当下,韦荃认为,“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他们走进博物馆不单单只是为了看展,还寻求着对于国家历史上的认知。”
如今的四川博物院,通过健全藏品体系,助力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策划异彩纷呈的原创展览,提升博物馆发展核心驱动力;丰硕文博科研成果,加大博物馆发展支撑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效益显著增强;发挥区域大馆辐射带动作用,为四川文博事业发展凝聚合力;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良性运行模式。
延伸深度与广度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
一直以来,四川博物院就注重挖掘、利用和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早在2015 年,四川博物院便率先挂牌成立了四川省博物馆教育研究所。“虽然走进博物馆的观众,是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工作内容的,每个人的需求或许都不尽相同,但他们总能在博物馆内找到他所关注的,去学习的地方。”韦荃说道。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展示地,更是诠释文物意义和价值的场所,承载着社会教育的重要功能。深谙其道的四川博物院,近年来持续扩大教育体系,不仅构建起“全区域、全龄段、全人群”全民大学校的博物馆教育体系,还做强“博教所”和“文博示范校”等基础社教项目,积极建设四川博物院研学中心,提升“川博红”影响力。
2023年年底,全国“家-校-馆”协同育人联盟在四川博物院成立,建立了家庭、学校和博物馆协同育人机制,在全面提升家庭、学校与博物馆协同育人的水平上,作出川博引领风范。
“我们希望把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地延伸,社会教育服务上,围绕策划的展览,川博一方面推出系列相关的专题学术讲座,另一方面也开创了许多互动活动,让观众们从不同的活动中感受到幸福与满足。”韦荃介绍道。
做“有盐有味”的文创
让文物故事以不同路径传播
当下,文创产业已成为博物馆功能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潜移默化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在韦荃看来,文创属于文化的衍生品,是提炼出文物精髓后,赋予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物,具有多次教育、欣赏、学习的机会。那么,四川博物院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文创产品呢?
“以我们合作过的文创项链为例,首先项链对于消费者而言具有装扮实用性,其次项链的挂饰创意设计来源于文物的某个元素,不管是否穿戴都具备艺术品的观赏性。当购买者开始向他人介绍其中蕴含的背景故事,让文物故事以不同的路径传播,我认为这个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韦荃说道,“用四川人的话来说,就是‘有盐有味’,做出的文创产品越挖掘,越显现丰富的文化内涵,愈发历久弥新。”
未来“数字+”势不可挡,四川博物院将打造“巴蜀礼悦”“川博云创”品牌,利用元宇宙、区块链等新技术,建立文创研发销售数字化平台,探索数字展览、数字文创等新业态。联合周边博物馆、景区、社区,引导市场主体,共同打造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文博产业园等。
听取多方的声音
力争交出一份“亮丽答卷”
“如何把文物的故事讲好,并且讲出来的故事让公众能听明白,这是我们在追求的一个目标。”韦荃表示。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努力弘扬传承中华文明巴蜀文脉,近几年在原有专题式基本陈列基础上,实施了“展览提升计划”,推出了“远古四川”“古代四川”系列通史陈列展览,全面展现了巴蜀地区发展的历史脉络。
韦荃补充道:“我们提升常规展览,听取了观众、专家、包括领导等多方的声音与建议,但目前博物馆的展厅空间有限,未来在四川博物院天府馆全面建成时,我们准备用12000—15000平米来展出。”
值得期待的是,为了实现全方位跨越式发展,四川博物院计划到203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将以建设具有中国气派、巴蜀特色的新馆为核心任务,并推动博物院从以区域古代艺术类为主的综合博物馆向跨区域多类别研究型综合博物馆方向拓展。
回望历史,走向未来。通过建设基础博物馆,策划优秀展览,呈现精彩文物故事,组建一流学术研究团队,提供优质的服务等多方方面不断提升,四川博物院力争向公众,向社会交出一份“亮丽答卷”。